2025-05-23 07:46

演出回顾|永恒的现在进行时——2025北京现代音乐节圆满落幕

京夜穹音裂,万象溯潮生。曲终星汉涌,四海共潮声。弹指一挥间,北京现代音乐节已经走过了二十二年的历程。5月20日晚,2025北京现代音乐节吴怀世执棒哈尔滨交响乐团圆满落幕。



Screenshot 2025-05-23 at 18.46.04.png




艺术总监叶小纲教授的掌舵下,作为极具影响力的当代音乐盛会,本届音乐节为期六天,汇聚全球逾百位音乐家,通过11场音乐会、一场研讨会和三场讲座大师课,展现了中国现代音乐的蓬勃生命力,搭建起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桥梁,重新定义现代音乐的边界,成为全球音乐界瞩目的焦点。


哈尔滨交响乐团作为闭幕式的演奏乐团,在吴怀世的带领下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哈交”是哈尔滨这座音乐之城的靓丽名片,先后与德国柏林交响乐团、以色列爱乐乐团等知名交响乐团联袂演出,作为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在团长聂冰的带领下,哈交用音乐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形象,得到国内外听众的普遍赞誉。




Screenshot 2025-05-23 at 18.47.24.png




闭幕演出中,这支从冰城走来的音乐劲旅,以弦乐的柔情包裹青铜的冷冽,以铜管的辉煌托举丝绸的飘逸,让阴山岩画的拓印与现代声学于同一个音场中共振。哈交用百年光阴证明,真正的艺术传承从不是复古临摹,而是让远古的火种在当代的音阶中迸发出新的光芒。彼夜,他们奏响的不仅是音乐,更是一个民族用交响乐写就的文化宣言,在人类文化长河中镌刻下新的坐标。




闭幕音乐会上演中外作曲家七部力作

各有千秋,精彩纷呈

Screenshot 2025-05-23 at 18.48.23.png




云端交响:摩天楼宇间的文明咏叹

周湘林《申城之巅》以音符为笔,在虚空中勾勒出上海的天际线。这部2025北京现代音乐节闭幕式的开场曲是一场关于文明未来的深刻叩问——在开放包容的和声织体中,钢筋铁骨化作生长的年轮,玻璃幕墙折射出人类文明的璀璨星河。


音乐从朦胧的弦乐背景中苏醒,竖琴与打击乐共同编织出EFGC四音动机的柔美线条,恰似黎明冲破天际的微光。随着小号以金属质感的旋律冲破云霄,黄浦江潮汐般的打击乐脉搏与外滩建筑群般绵延的弦乐旋律形成时空对话。作曲家以精密的复调技法,让大提琴组承载的原始动机如城市地基般层层叠加,中提琴、小提琴相继攀援而上,最终在管乐齐鸣中抵达顶峰——当相同动机经历器乐转换,听众感受的不仅是地标建筑的物理高度,更是一个文明在包容与创新中向星辰大海延伸的永恒姿态。


全曲终章,小号以开放和声完成最后一次超越,留白处回响着未尽的追问:当现代性洪流裹挟人类前行,音乐能否成为锚定文明坐标的罗盘?周湘林用这部作品给出了充满诗意的回应。




Screenshot 2025-05-23 at 18.48.58.png




冥界曙光:神话中的永恒涅槃

马蒂亚斯·平彻《致奥西里斯》以音乐为载体,重构了埃及神话中生死轮回的深邃寓言。通过精密的乐器编配与象征性音型,将奥西里斯神话的核心命题——毁灭、重组与永恒转化为听觉史诗。


音乐生长过程遵循完整—碎裂—重组—蜕变的哲学轨迹:打击乐、管乐与小提琴虚弦共同制造的不协和音效,象征死亡意象的蔓延;碎片化音色与配器充斥于中段;全曲高潮处,管乐的颤音在强弱交替中模拟神性挣扎,最终在不同打击乐的音色衔接中,小提琴从实音滑向虚弦,以飘渺余韵收束全曲,暗示灵魂超越肉身的永恒自由。


这部作品揭示了音乐深邃的隐喻——真正的永生不在于躯体完整,而在灵魂于破碎与重组中获得的永恒自由,毁灭与重生本就是艺术永恒的孪生神祇。




Screenshot 2025-05-23 at 18.49.42.png




山河秘境:长卷中的文明密码 

周龙乐队协奏曲《山海经》第一乐章《北海经》,将蒙古族长调的悠扬与藏族弦子的激越交织,于洪荒史诗中注入现代管弦乐的血脉。


音乐从低沉的大号与高音区短笛的对话中破土而出——前者如岩层般厚重,后者以蒙古长调旋律冲破时空。大提琴与低音提琴反复震弓铺就的苍茫底色上,短笛、双簧管、小提琴依次接过藏族弦子的激越音调。作品高潮处形成三重叙事维度:定音鼓模拟风蚀岩画的肌理,弦乐群勾勒草原的绵延呼吸,管乐化身英雄史诗的咏叹。即便在乐队全奏的磅礴声浪中,短笛高音区持续一分钟由弱渐强的音效仍如猎鹰盘旋,穿透历史尘埃。


当现代作曲技法注入《山海经》的洪荒血脉,那些镌刻在岩画与史诗中的文明基因,终将在管弦乐的轰鸣中重生。神话褪去神秘外衣,展现出的恰是中华民族最本真的精神图腾——对山河的敬畏,对英雄的讴歌,对天地万物的深情凝视。




Screenshot 2025-05-23 at 18.50.29.png




鹤唳九霄:岭南风骨的现代回响

叶小纲《湾区鹤鸣》的马林巴独奏响起时,音乐厅骤然化作红树林间的滩涂秘境——这件素有“打击乐中的竖琴”之誉的乐器,在作曲家笔下迸发出岭南木棉的炽烈与珠江潮汐的澎湃。叶小纲在众多交响作品的配器中都使用了马林巴这一乐器,他曾言:“马林巴既可承载欢欣鼓舞的神韵,亦可展现深邃的哲思。”作品开篇即显露出他对马林巴音色的深刻洞察:其潮汐般的节奏与中国岭南地区特有的旋律形成精妙对位,又在碰撞中达成和谐统一。 


马林巴演奏家余乐的演绎堪称典范,大幅度的肢体语言与精准的音色控制,让每一次槌击都成为文脉传承的具象化表达。乐曲尾声将音乐推向哲学高度:管乐、打击乐与马林巴以行进式节奏轮番交织,最终在马林巴疾风骤雨般的快速敲击中,旋律如鹏鸟直抵云霄,呈现出激越澎湃与俏皮的精神。


余乐以四槌技法勾勒鹤唳时,我们仿佛看见南宋画家笔下的仙鹤破卷而出,在深圳湾的晨雾中翩跹起舞。这部作品开创性地以音乐捕捉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腾,不仅摹写自然之音,更是千年文脉的传承。




Screenshot 2025-05-23 at 18.51.03.png




永恒激流:伊甸园的循环史诗

大卫·路德维希管弦乐新作《罗格河奔流》以太平洋西北岸的罗格河为灵感,在音乐厅中复现了詹姆斯·乔伊斯笔下“永恒伊甸”的生态诗学。


作品通过精密的乐器编配与循环结构,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转化为听觉史诗:全曲建立在以弦乐快速上下弓的循环动机之上。打击乐在朦胧弱音中悄然铺陈时空基底,弦乐长旋律模拟着罗格谷地雄伟河流的蜿蜒轨迹。乐曲终章将循环动机推向极致——管乐在弦乐轮回主题上吹奏不断上行的音阶,直至乐队全奏在顶峰处骤然消退,唯留大提琴以最后一个音符延续着永恒的回响。


当最后一个音符消逝,音乐厅中回荡的已非单纯的自然摹写,而是人类与自然缔结的深邃契约:在轮回中永续,在破碎中重生。这种“莫比乌斯环”式的叙事逻辑,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循环,更成为文明在毁灭与重生中永恒延续的隐喻。





Screenshot 2025-05-23 at 18.52.06.png




童谣回响:时光机里的文化记忆

陈怡《儿童组曲》以管弦乐的斑斓色彩为画布,将中国民间音乐基因解构重组,铸就一部跨越时空的“音乐时光机”。


第一乐章《对歌》以管乐与打击乐的行进节奏拉开序幕,乐队全奏的快速音流模拟云南山间的对歌仪式。双簧管与长笛如孩童般抛接《猜调》旋律,短笛、单簧管以复调手法交织出此起彼伏的童声合唱。陈怡通过器乐间的“旋律接力”,将云南儿童对歌的旋律形态转化为现代管弦乐的对话文本。


第二乐章《北调》取材自北方说唱音乐及其板式变化形式,由弦乐组以“器乐人声化”技法演绎。大提琴与中提琴用俏皮的长旋律勾勒故事脉络,小提琴的短促滑音惟妙惟肖地模拟人声演唱中的加花倚音,这一乐章堪称“弦乐上的说书场”,让民间曲艺的韵律在指板间获得新生。


第三乐章《南舞》受海南《竹竿舞》的启发,化作乐队全奏的欢腾庆典。大管与短笛以跳跃音符模拟舞者脚步,大提琴、低音提琴的拨弦精准复现竹竿碰撞的清脆声响,乐队重音则如舞者腾空而起的瞬间定格。陈怡通过音色模拟与节奏重构,将民族舞蹈的动态图景转化为立体化的音乐剧场。





Screenshot 2025-05-23 at 18.52.34.png




文明长河:飞天袖间的千年一瞬

郭文景芭蕾舞剧《敦煌》三首选曲将音乐厅瞬间点化为莫高窟的莲花藻井。乐音响起,凝固千年的壁画于空气中流淌——音乐从来不是洞窟中的艺术遗骸,而是会呼吸的文明,穿越风沙依然鲜活。


第一选曲美音鸟(迦陵频伽)中,作曲家以器乐模仿敦煌壁画中最富灵性的存在:高音区木管组的清丽啼鸣破题,弦乐组如飞天衣带般流淌的旋律中,竖琴的晶莹泛音折射出第148、172、237窟壁画的流光,恰似迦陵频伽从画中振翅而出,其啼鸣缠绕着银河星汉。


第二选曲飞天群舞中,六个上下半音构成的神秘动机在定音鼓与低音弦乐中若隐若现,构建出洞窟深处的时空褶皱。小提琴独奏以滑音勾勒飞天衣袂,弦乐与单簧管的对话渐次引入更多声部,直至全乐队轰鸣着将飞天推入三维空间。当竖琴与长笛、双簧管交替独奏时,乐音化作不同形象的飞天在壁画内外翩跹,最终以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的拨弦收束,如彩绘身躯重归石壁的静默。


第三选曲胡旋舞中,竖琴的泛音如月牙泉涟漪荡开,手鼓与铃鼓的复合节奏瞬间点燃西域风沙。全体小提琴、中提琴演奏员弦乐横抱乐器模拟琵琶拨奏,定音鼓与铃鼓以极速音型追逐,再现220窟舞者旋转的残影。当乐团在极强音中骤然静默,听众方才惊觉:那场发生在盛唐的胡旋狂欢从未真正停歇。


郭文景用音乐证明:敦煌不是历史的标本,而是文明基因的活体。那些在乐谱间跳跃的音符,终将在某个时空节点破壁重生,让飞天衣带永远飘扬在人类精神的苍穹之上。




Screenshot 2025-05-23 at 18.53.10.png




至此,2025北京现代音乐节圆满落幕。这场音乐会不仅是七部作品的呈现,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文明对话。从上海的天际线到敦煌的洞窟,从尼罗河的冥界到罗格河的伊甸,作曲家们以音乐为舟,载着我们穿越时空的迷雾。真正的现代音乐从不拒绝传统,它只是以更开放的姿态,邀请所有时代的灵魂共舞。




Screenshot 2025-05-23 at 18.53.53.png




北京现代音乐节不仅为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艺术记忆,更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正以音乐为笔,在人类文明的长卷中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华章。这场闭幕式既是终点,亦是起点——它让世界听见中国音乐创新的磅礴之力,更让未来听见此刻,它穿透国界、跨越代际,奏响了一曲属于全人类的灵魂交响。




Screenshot 2025-05-23 at 18.54.19.png
Screenshot 2025-05-23 at 18.54.53.png
Screenshot 2025-05-23 at 18.55.15.png
Screenshot 2025-05-23 at 18.55.40.png





Screenshot 2025-05-23 at 18.56.16.png
Screenshot 2025-05-23 at 18.56.38.png




项目统筹|郭海鸥   

      执行助理|张书皓、尹楠 

文稿撰写|徐雅琦   

           照片摄影|张雅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