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回顾|远离家园 回归家乡——美国尤利西斯四重奏初登北京现代音乐节

5月18日下午,美国尤利西斯四重奏(Ulysses Quartet)首度亮相北京现代音乐节,这也是他们初次在中国的首都登台演出。
这支由加拿大和美国等音乐家组成的弦乐四重奏团,凭借其对古典与现当代作品的深刻理解与卓越演绎而享誉世界。本场音乐会由七位当代作曲家所创作的七首作品组成,带来多部作品的世界及中国首演。“弦乐四重奏”这一古典体裁不仅与音乐节前几场西方当代音乐作品有着鲜明对比,又与新的音乐语汇碰撞出别样的色彩。正如其源自《荷马史诗》的组合名“尤利西斯”——似乎暗示着这是一场属于音乐的“奥德赛”,我们漂洋过海,回到了最初的家乡。
音乐会的每一首曲目都由乐团的大提琴手用中文热情介绍。开场,美国作曲家卡罗琳·肖的《平面与立面》(Plan&Elevation,2015)以五个乐章描摹出敦巴顿橡树园的美丽景致。整部作品乐章结构紧凑,每一乐章都以固定低音为基础,从而维持着隐秘的结构统一性,而整体上较为清晰而工整的和声则呈现出作曲家对调性的回望。
作品对音乐材料的运用较为简单,不过,她对丰富音色的探索则从弦乐演奏法中窥见:四件乐器多次运用清脆的拨奏来制造出空间感,似乎别出心裁地对应着标题中的“平面与立体”。临近尾声,四位乐手齐奏着完成一场绵长而具有冥想气质的对话,直到第一小提琴从这种静谧的张力中脱颖而出,用最后的华彩将音区推向极高处,兼具令人心驰神往的抒情与崇高。
接下来的两部作品呈现出一幅东西互鉴的音乐对话。首先,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龚晓婷向尤利西斯四重奏成员登台致意,同时对此次合作表达欢欣之情。

龚教授说,“东风”是中国文化中的美好意象,这首《东风入韻》(2024)是献给同为作曲家的父亲。从听感上而言,整首作品乐句优美连贯、起伏有致——既呈现出“音韵谐和”的美感,又描摹出“风”轻盈飘忽的意蕴。
作品的音乐主题极为鲜明而具有抒情色彩,却总覆于非功能性和声之上,似乎暗示着作曲家含蓄的情感。小提琴与中提琴在多个段落中形成“互答”句法,大提琴多以节奏律动支撑结构。尾声以截然不同的性格复现了引子的材料,在锣鼓般的欢喜中迎来终止。
尤利西斯四重奏在此展现出卓绝的艺术洞察力,演奏中不仅有着对音色明暗的调控,同时也体现在力度对比的弱化处理上,强调含而不露的张力,极富东方色彩中的调和之美。
美国作曲家赛斯·格罗斯汉德勒的《弦乐四重奏舞曲》(Dances for String Quartet,2024)是一首特别献给尤利西斯乐团的作品。这位作曲家回望着过去的音乐遗产,为一众巴洛克舞曲注入当代音乐语汇。
整部作品多处运用仿古式的复调式技法,又在风格上与与拉威尔《F大调弦乐四重奏》有着相似之处,可见作曲家通古博今的功力。开篇的前奏曲在听感上有托卡塔(Toccata)式的律动,库朗特舞曲以欢快而鲜明的性格出现,用其标志性的3+3律动制造出不规则的交替感,同时巧妙用小提琴声部描摹旋律轮廓。这部作品的小步舞曲乐章在写法上几乎近似于最为古典的形式,而终章的里戈东舞曲中独特的拨奏技巧,则为这幅古典影像更添一抹谐谑。尤利西斯四重奏将这些段落处理得十分轻盈,演奏张弛有度,恰似舞者翩跹。
下半场音乐会由旅美中国作曲家李昕艳的《桃花源记》(2017)揭开序幕。作品试图用西方的音乐体裁描绘中国古典文学故事:渔人误入世外桃源、复归尘世却寻之不得的仙境之旅。整首作品的中国特色在旋律上清晰可闻,小提琴声部多以华彩的形式出现,如泣如诉地呈现出完整乐思。同时,音乐中引入了诸多中国音乐技法:作曲家用大量滑音与拨奏的运用渲染着山水气息,用最为生动的音响点染出“落英缤纷”的美感。
乐团成员、第一小提琴克里斯蒂娜·布伊的作品《灵魂》(Soul,2024)更像是一次写给“当下自我”的自白书,其文本却是敞开的——千人会有千种解读。
整首作品用标志性的琶音织体制造出思绪般的起伏与绵延感。音乐的调性走向有迹可循,作曲家似乎有意运用堆叠的和声来制造出朦胧感。四重奏的演奏处理上充分展示出他们对“情绪”的理解:每一个动态变化不过度渲染,但其细节中的震颤却独具穿透力。尾声,主奏小提琴将旋律线引入高位却又徐徐下落,恍若一场心灵游走的休止。

整场音乐会中最具先锋性的作品为陈仰平的《距离的赋格》(2025)。其标题中“距离”一词,在音乐中则呈现出了经由“陌生化”了的诗性。这部作品以“音响雕刻”理念解构了传统赋格的基本材料,通过对旋律运动方向(上行/下行)与音程数据(半音数)的重组,摹写出一部结构清晰的当代赋格。整部作品在音域、演奏法等方面有着极大探索,多处滑音的运用在听感上呈现出一种凛冽的粗犷。尤利西斯四重奏对这类作品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控制力与结构感,赋格中的纵深与线条,在此被具象化为一种需要切身体验的听觉空间,耐人寻味。
音乐会最后一首诗美国作曲家琼·塔尔的《狂野之夏》(Wild Summer,2017)。乐曲选自四位作曲家共同创作的四季组曲之一,以作曲家年少时光中对派对、舞会与青春情感的追忆为灵感,在狂欢与冥思之间建构出不断切换的“情绪节奏”——音乐开篇便被一段富有进行曲气质的齐奏所笼括,随后又落于带有控制的柱式陈述中。

作品中或许有着对法国作曲家圣-桑《死之舞》(Danse Macabre,1874)的动机式摘引,以此塑造出更为狂放而热切的音乐性格。作曲家试图还原的盛夏记忆,在尤利西斯的演奏中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急促音群与慢速吟咏形成鲜明对比,作品更接近人类那变幻莫测却又色彩斑斓的情绪——用狂喜书写记忆,以平静回望人生。
随着终曲奏出最后一个音符,现场观众爆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龚晓婷教授更是向乐团成员逐一献上鲜花,对他们的精湛演奏表达感谢与赞许,四重奏成员则以谦逊的笑容回应着观众们的热情。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的同学在演出后对尤利西斯四重奏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的演奏细腻却不失力量,无论是对音色的精妙把握还是整体节奏的精准控制,都体现出了极高的专业水准与艺术感染力。”
作为重奏组首次在京亮相,这场演出无疑赢得巨大成功。他们用精湛的技艺、敏锐的艺术感知力以及对作品深厚而富有洞察力的诠释,成功跨越了历史、文化与风格的界限。在西方古典语汇与东方当代意蕴之间,尤利西斯四重奏以其独特而平衡的音乐表达,呈现出一段极具启发性的音乐旅程,也印证了组合名的隐喻:“奥德赛”一般的探索与归返。
项目统筹|郭海鸥
执行助理|张书皓、尹楠
文稿撰写|黄舒楠
照片摄影|张雅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