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好奇心、体验感和求知欲让人爱上现代音乐
美国Ulysses四重奏
分享当代弦乐四重奏的创作与演奏
Composition and Performance
18
May
5月18日上午10时,美国尤利西斯弦乐四重奏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分享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和演奏。该四重奏由小提琴家瑞安侬(Rhiannon Banerdt)、大提琴家何美恩(Ho Mei-En)、小提琴家克里斯蒂娜(Christina Bouey)和中提琴家彼得(Peter Dudek)组成,他们来自加拿大和美国等。这场活动既是对尤利西斯四重奏下午场音乐会的预热,又是围绕着“现代音乐的表演与创作”而展开的一次交流盛宴。
话题一
为什么热爱现代音乐
活动的第一个话题是重奏成员们为什么热爱现代音乐。活动伊始,现场发生了有趣的一幕:四位演奏员登台后,并未向观众介绍演奏内容,便直接开始了演奏。在琴弓大幅度的上下摆动间,观众们听到了耳目一新的声音,也为这种略带夸张的动作所吸引。演奏结束后,第二小提琴瑞安侬说,他们刚才演奏的是卡罗琳·肖创作的《平面与立面》第四乐章的片段,这也是下午音乐会的曲目之一。借着演奏这一片段,瑞安侬希望他们每个人都能表达一下自己为什么会热爱现代音乐。
瑞安侬首先发言,她说自己之所以喜欢现代音乐,是因为现代音乐能够表达和发掘自己新的想法和感受。同时,现代音乐充满着令观众好奇的特点,比如听觉上的晦涩难懂,抑或是高超复杂的技术,她非常有兴趣去挖掘这些特点,这就是她喜欢现代音乐的原因。
大提琴家何美恩随后说,她之所以喜欢现代音乐,是因为作曲家不太会在谱面上标记得过于精确,如速度、力度或是演奏记号的标记,这就需要演奏者自己去设计和挖掘如何演奏音乐。
中提琴家彼得也分享了自己喜欢现代音乐的原因。他认为,学习现代音乐是令人激动的,因为音乐的发展和革新是其历史进程中必要的过程。比如,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作品中已经有了一些既定的规范,但在现代音乐中,这些规范被逐渐打破。因此,无论是对于演奏者还是观众,现代音乐都是一种新鲜体验。
第一小提琴兼作曲家克里斯蒂娜从演奏和创作的角度阐释了自己喜欢现代音乐的原因。一方面,作为演奏家,现代音乐可以让她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作曲家及其地域文化之间进行互动,就像自己此次能够在北京演奏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就是一次新奇而有趣的体验。另一方面,作为作曲家,她希望去不停地拓宽音乐边界,表达全新感受,现代音乐给予了她这样的机会。
话题二
重奏成员如何协作
结束了前一个话题后,四名演奏员便开始第二个话题的分享——重奏成员间是如何协作的。开始交流前,他们演绎了由作曲家龚晓婷创作的弦乐四重奏《东风入韻》片段,其中最大的亮点在于“风”的声音随四个声部的交替而不断传递。演奏完毕后,为了增强观众的直观感受,他们又对其中模仿“风声”的部分进行了再度演绎。
随后,何美恩和瑞安侬都分享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们说,作品中的“风声”有意凸显了复调织体,因而需要演奏者于个性化的技法和作品力求传达的音响之间寻求平衡,这就需要彼此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为了更好地展示重奏成员间的协作与配合,四名演奏者又倾情演绎了作曲家陈仰平创作的弦乐四重奏《距离的赋格》。演奏者们持续不断的连弓发出了尖锐、碰撞的音响效果,让人联想到潘德列茨基那首为弦乐而作的《广岛受难者挽歌》。此时,旋律、节奏与和声已不再重要,作曲家更多追求的是特殊的音响效果。克里斯蒂娜率先分享了她的见解,她认为领悟音乐在光谱中的不断移动是演绎该曲的一大要义。演奏家们之间会互相讨论此事,不断拓展音乐疆域,以期达到作曲家想要的“距离”。
在彼特和瑞安侬的提议下,他们以更为夸张的肢体动作再次演绎了这一片段。何美恩随后强调,之所以作出如此夸张的动作,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节奏、对准节拍。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需要提前预判其他人的肢体动作,以免因动作过大或过小而导致错位。重奏成员们的演绎与何美恩的解释都形象直观地展现了他们之间的协作与配合。
话题三
如何平衡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演奏者的个人表达
本场活动的第三个话题是重奏成员们如何于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个人表达之间寻求平衡。与之前一样,重奏成员们首先演奏了作曲家李昕艳创作的弦乐四重奏《桃花源记》的开头部分。这部作品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弦乐在开头轻快的拨弦后突然变为急速的震弓,紧张不安的情绪随即取代了之前的安静祥和,前后的情绪对比十分鲜明。
演奏过后,何美恩强调了有关这部作品的故事对他们把握作品风格的重要性。她以想象力去揣摩故事的内容,从而在把握作曲家意图的基础上给予作品更大的发挥空间。瑞安侬进一步提到,作品的叙事与戏剧性间的联系。处理好这对关系可以帮助他们将戏剧性更好地转化成技法语汇,如不断堆积的快速震音等。两位演奏者的分享都意在表达,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理解作曲家创作意图的重要性。
为便于观众更好理解,他们还演奏了第一小提琴克里斯蒂娜创作的弦乐四重奏《灵魂》片段。据作曲家介绍,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作曲家的一个梦,当时她醒来后,用歌唱的方式诠释了梦见的内容,便用手机录了下来,以期用于之后的创作。
完整演奏后,重奏成员们又分别演奏了作品的三版开头,每版的风格迥异、形象鲜明:第一版的情绪热烈而欢快;第二版的情绪舒缓而平稳;第三版则有意融合了前两版的情绪,并以四个乐器声部的依次进入模仿复调手法。通过这一演绎,克里斯蒂娜想向观众说明,前两版开头之所以没有采用,是因为演奏家无法很好地把控作曲家事先设定的速度与气口,而第三版开头能够在保留作曲家意图的同时给予演奏者更多个人空间。
瑞安侬也分享了他们在合作时遇到的挑战。即便作曲家就是其中的一员,但他们还是需要不断商量,以期能够找到一个对作曲家和创作者都比较舒服的演绎方式。
话题四
在现代音乐演奏中面临着哪些挑战
本场活动的最后一个话题是重奏成员们在演奏现代音乐时都会面临哪些挑战。为了引入这一话题,四位演奏者演绎了下午音乐会的第三首作品——塞斯· 格罗斯汉德勒创作的《弦乐四重奏舞曲》中的部分段落。这部作品由巴洛克时期的五首风格化舞曲组成,并加入了一些新的现代音乐元素。
演奏过后,何美恩首先说,他们面临的一大困难即选择的多样化,比如对切分音、速度和力度的选择。如果不能找到合适方案,就极有可能曲解作曲家的意图。因此,在选择方案前,一定要确定自己想要何种声音。
借着何美恩的话题,彼特倡议作曲家应多到现场和演奏者进行交流。一方面,在不同场合演奏,会有不同的音响效果与声音图景。因此,作曲家到现场与演奏者交流,就可让演奏者们更好地理解作曲家想要的声音。另一方面,他还强调,演奏者也应作出一定的个性化诠释。他认为,规定性记号会使每场音乐会上演的作品听起来千篇一律,但音乐的魅力正体现在同一首作品每次演出都可以千变万化。

活动最后,几位在场观众向重奏成员提问,表达了他们对此次活动的热情与赞许。通过这场活动,尤利西斯四重奏诠释了现代音乐中“协作”的内含,分享了忠于总谱和个性发挥间的平衡,以及每个人喜欢上现代音乐的理由。

项目统筹|郭海鸥
执行助理|张书皓、尹楠
文稿撰写|冯柄桦
照片摄影|张艺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