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

2002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3

2014

2015

2016

2002北京现代音乐节



     由国家教育部、文化部支持,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国家级艺术盛会——北京现代音乐节创办至今已经过了十二年的历练,在不断探索和经验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壮大,逐步走向成熟。北京现代音乐节现已成为国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现代音乐盛会,同时也逐步跻身全球最受瞩目的现代音乐节之列。


      北京现代音乐节自成立以来,一直是中央音乐学院领导班子最重视的艺术实践及科研项目,同时也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及中央统战部、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等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曾分别参加了2007年北京现代音乐节诗歌朗诵会、2009及2010年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并亲切接见了中央音乐学院领导和音乐节工作人员。她对北京现代音乐节的举办表示大力支持,同时也对北京现代音乐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指示要把音乐节的影响和规模做大,让北京现代音乐节成为一个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推进国际文化交流的优秀品牌,为提升国民艺术素养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北京现代音乐节长期以来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引领中国现代音乐的创新和推广,促进中外一流音乐文化艺术的交流和发展,为广大青年音乐家们提供发展平台。音乐节依托中央音乐学院丰富高端的学术和演出资源,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发展模式,即由演出、交流、教育三大主要板块构成。十二年的音乐节已经积累了数量庞大的音乐成果,包括举办了近四百场各类精品音乐会,近百场涵盖丰富的讲座和大师班,出版了一大批学术书籍、乐谱和音像制品。同时,音乐节在求新求变的理念影响下,常常突破单纯借助音乐载体的范畴,尝试结合其他各种相关艺术门类,以此彰显更为前瞻的现代音乐精神。  


      北京现代音乐节在继续保持原有先进高端的学术定位,保持以教育、演出、交流为三大基本板块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社会大众,加大大众音乐的推广力度,力图为更多受众的精神生活服务,进一步实现自身的社会责任。音乐节组委会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在演出安排、活动设置、媒体宣传和音乐节运作等方面,都作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调配和整合。北京现代音乐节已不再仅仅只是一个重要的年度音乐活动,而是一个在更大范围里代表着具有高度社会意识的文化盛会。


      北京现代音乐节自2010年起推出一系列新计划, 如“青年作曲家发展计划”,致力于全方位整合音乐节资源,为从该计划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并通过音乐会、出版物等渠道,为青年作曲家们开拓更宽阔的听众市场。“送校歌计划”旨在号召音乐学子更多地服务社会,促进西部地区中小学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有计划地常年向社会大众宣传和推广国内外优秀音乐作品的演出和交流活动。北京现代音乐节全力整合一切资源,在保持学术发展的基础上,着手把音乐带入普通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履行身为音乐工作者们的职责。


      同时,北京现代音乐节关注美育教育。美育是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时期,美育将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将成为和谐社会建构,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我国学校美育工作如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出大量的社会极缺的高端创新性人才;社会美育工作如何科学实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会;审美经济如何发展,推动社会文化大繁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在理论建设中如何充实美的内涵,扩宽美育实施途径,建立一套科学的当代社会美学美育理论体系;在美育实践中,如何完善美育工作方针、政策和评估机制,提高国民美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是当前美育工作亟待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北京现代音乐节自2010年起举办“中国美育论坛”就以上内容展开,分为主题演讲、高峰对话、艺术观摩三个环节。自创办以来受到政府及教育、研究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论坛云集了国内外知名的文化、艺术及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其中主要演讲嘉宾包括著名学者沃尔冈·韦尔施(德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余秋雨、易中天、曾繁仁、刘梦溪、王一川、张晶、杨燕迪,著名艺术家亚伦-杰-科尼斯(美国作曲家,普列策奖获得者)、切斯特-比斯卡迪(美国作曲家、著名学者)、刘索拉、瞿小松、汪健伟、张永和、曾叶发、费明仪、金平、田青,知名艺术教育专家高建进等。





2004北京现代音乐节回顾

寄中国现代音乐未来心希望

 —记2004年北京现代音乐节

作者:解媚



        5月31日晚,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当舞台上“飞歌唤凤”的旋鸣挥之不去,久久萦绕着每个观众的心中,自月日开始持续了天的年北京现代音乐节终于落下帷幕。

        中国现代音乐自从出现就伴随着褒贬不一的争论,二十年发展风风雨雨。如今,当年勇敢的弄潮儿已经成为中国音乐发展的中坚,现代音乐也随着国内艺术环境的宽松而走向成熟。如果说二十年前的“新潮”作曲家渴望理解与认同,今天的现代音乐新老作曲家则更多希望在彼此交流的基础上推动作品的繁荣。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协理论委员会及创作委员会主办,中央音乐学院王次绍院长担任出品人、作曲家叶小纲任音乐总监的2004年北京现代音乐节,是继2002年上海首届“中国现代音乐论坛”之后,又一次中国现代音乐交流与展示的盛会。一场最新创作通报交流会、三场作曲课公开教学、两场作曲教学和音乐创作研讨会,多场包括交响乐、民族管弦乐、民族室内乐、室内乐、钢琴独奏及电子音乐专场及鲁西南民间音乐专场演出;百余部中外作曲家作品中16首世界首演、32首中国首演、13首北京首演……这些数字无不显示了本届现代音乐节规模之大、内容形式之丰富、作曲家参与之众、作品覆盖之广、新作推出之多、作品体裁风格之多样,因此成为中国现代音乐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以来一次最集中的全方位展示,让人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现代音乐在艰难跋涉中成长的业绩与足以令人自信的希望和未来。


        开幕式上,王次炤院长致辞“文化艺术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技能的变革和形态的超越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在不断推进社会文化融入新时代的思想潮流。现代音乐的任务也正是透过文化观念和科学思维的发展去创建一个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且又充分体现出这个时代风貌的音响世界。”

        中国现代音乐走到今天,正是随着社会的整体进步和文化观念不断更新、科学思维的不断发展,以不断丰富的创作语言、更加多样的表现方式、富有时代感的表达特征、充满个性的创作风格和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深邃的艺术境界,从稚嫩走向成熟,从最初的实验性成为今天中国音乐生活中富有活力和生气的音乐现象。

从单纯模仿西方现代技法中走出

        由于主办者的努力,此次音乐节令我们有机会现场聆听了世界著名现代音乐大师的作品—里盖蒂的《六首小品》、亨策的《孤寂林荫路》、梅西安的《MI之诗》、茹契卡的《五首警句》、亨德米特的《四种气质》、卡特的《粗鲁与文雅》、潘德列斯基的《第二小提琴奏鸣曲》、施万特纳的《遥远秘符》、周文中的《谷应——为四位打击乐者而作》…….大部分作品为中国首演。在这近位世界著名作曲家跨越半个世纪的现代音乐作品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世界现代音乐发展的轨迹,也似乎从中听到中国现代音乐初始阶段牙牙学语时似曾相识的音响。
模仿,是了解、掌握一种外来音乐思潮、流派或技术的最初阶段不可回避的一种学习方式和过程。在中国现代音乐发展中,如果说,最初勇敢的弄潮儿难免在创作的探索中有着对世界大师或多或少的模仿痕迹,那么,今天在他们成熟的作品中已经充满了个性,洋溢着多样的风格和特性。而当初在他们稚嫩的作品中即凸显出的中华民族文化根脉,至今不仅成为中国现代音乐发展的生命之源,而且由此独立于世界音乐舞台,为人所瞩目。在此次音乐节上,老一辈令人尊敬的现代音乐探索者、作曲家朱践耳的《为琵琶与四重奏—玉》、中国音乐学院高为杰教授的民族室内乐《韶II》、金湘教授的打击乐组合《中国书法》、王西麟的《为打击乐而作——思》等作品在文化内涵的挖掘、民族乐器性能的开拓、现代创作技法的运用上均显出各自不同的优势和功力。而青年一代甚至几场公开教学中的不少学生习作中,也让人们依稀领略到个中充满灵性的闪光及对祖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追寻。如中央音乐学院张帅的小提琴音诗《济》、谢鑫的管乐重奏《北青箩》、常平的《弦风——为三弦与七位演奏家而作》、孔奕的小提琴独奏《抚弦聆梦》,上海音乐学院秦毅的《书鼓》、康炜的《唤——为两支竹笛而作》,中国音乐学院崔权的钢琴独奏《猎户座》等……,不但创作水平起点很高,而且已经呈现出不俗的个性追求和创新意识。摆脱模仿,逐渐自觉地形成中国现代音乐乃至每一个作曲家独立的创作品格和个性风格,这是北京现代音乐节每一场音乐会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自信。


从单纯追求观念技法的探索中走出

        在人们的概念中,现代音乐的出现,即是对传统音乐从音乐语言概念、调性、和声、结构、创作观念乃至发声器演奏演唱技巧等等一系列常规的颠覆。因此中国现代音乐也是从噪音、无调、不和谐以及在钢琴弦上塞木块、在小提琴上敲击指板等各种新鲜试验中走出自己的第一步。曾几何时,寻求***的音色音响、创造怪诞陆离的音调、在乐器上制造各种不可能的可能奏法、毫无规则的结构形式以及表现、序列、微分、噪音、偶然、简约等各种现代音乐创作技法的堆砌,成为现代派音乐作品的特征和作曲家的追求。作曲家叶小纲描述当年创作的心态煞有不把旋律弄歪了不行的凛然气概。
单纯观念的玩味和技法的探索尽管一时引起作曲家强烈的兴趣,但因此制造的音乐,其内容的空乏苍白无病***,与作曲家内心情感感受和表述形成越来越大的距离。更多作曲家在创作中逐渐认识到技法只是创作的工具,是以创作者内心思想表达为终极目的创作手段,为技术而技术,唯观念而观念,将最终使音乐本体失却丰满鲜活的生命力,当然也使音乐最终失去观众。
在这次北京现代音乐节上,单纯的“玩技”而无内涵的作品几乎已经听不到了,各种不乏新意的技术技巧努力支持着创作者在作品中着力表现的思想、情绪、境界与内涵。作曲家何训田的作品《声音的图案之三,短笛、竹笛与小提琴》,尽管带有明显观念音乐创作意图和简约创作手法追求,但人们在简约主义单调反复持续的音乐中感受到的,恰是作者带有哲学意味和生命境界的内涵和超然于世俗的气质。特别在中国民族管弦乐和室内乐作品中,大量民族乐器演奏中富有开拓性的演奏技法的运用及各种新音色的出现,无不在表现和渲染作品本身音乐内涵和思想境界的深度和高度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中央音乐学院徐昌俊副院长的《凤点头—为扬琴与弦乐队》、作曲系主任唐建平教授的笛子协奏曲《飞歌》、秦文深副教授的哨呐协奏曲《唤凤》等作品,不仅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底蕴和纯熟的创作功力,在围绕音乐主题而实现的民族乐器技法的开掘及新音色的追求上也颇多新意,成为现代民乐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超越观念与技术层面的单一追求,调动现代音乐各种表现手段,附之以丰富的内容和想象力,以为作者的内心与情感提供和创造更多更大的表现空间,这是北京现代音乐节每一场
音乐会给我们带来的第二个自信。

走出单一的现代派创作技法

        记得在2002年首届“中国现代音乐论坛”上,对现代音乐持否定态度的指挥家卞祖善先生明确提出西方现代音乐中的序列音乐创造手法“实际上是严格的数学计算、极端理性化的产物”非常规演奏法“在扩大了音色和音响表现力的同时导致了音乐体裁自身的萎缩”而以生活中自然音响加工成的“具体音乐”,“可怜地使音乐从此被剥得连‘骨头’都没有了”……。他希望,“中国现代音乐实现中国民族韵律和气派与现代技法的完好结合”。两年过去了,在今天北京现代音乐节上几十部足以代表和涵盖当今中国现代音乐创作水平的作品中,卞老师是否已经看到他所希望的中国现代音乐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在中国现代音乐尚处起步阶段时,当了解和熟悉现代派各种技法成为学习的第一步,作曲家的作品中难免充满各种现代创作手法的大量试验与实践,为此也造成一些早期中国现代音乐作品确实存在诸如卞老师指出的“极端理性化”、

2005北京现代音乐节回顾

北京连着世界,“三驾马车”同时启动

 

     “2005北京现代音乐节”实际是一个国际性的盛大音乐节日。它不仅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现代音乐创作、演奏和现代音乐教育及音乐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还迎来了来自欧、美、澳、亚等各国音乐界的朋友和专家、教授共同观摩和交流国际现代音乐发展方面的前沿性信息,所以格外令人瞩目。音乐节“三驾马车”同时启动。其“第一驾马车”是成套的音乐会。着重观摩中外现代音乐作品的演出,同时也专题性地组织了民族传统音乐的介绍与演出。“第二驾马车”是国际大师班的作曲教学系列报告与观摩。全国和声理论与教学研讨会的召开,可谓这次音乐节的“第三驾马车”,它使本届音乐节增添了更浓厚的学术气氛。

 

让现代音乐走出表现主义,贴近现实生活


     音乐节以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即中国青年交响乐团)演出的“美国作品音乐会”为开幕式,而同一天演出的“2005新锐”音乐会则突出了诸如黄若(美)、戎纳(美)、邹航(中)、杜薇(中)、刘青(中)、鲁卡斯·费金(法)等新生代作曲家和在校学生王弢(中)、王斐南(中)、秦毅(中)等人新作。“当代作品首演音乐会”由中央音乐学院新音乐团担纲,刘索拉和她的朋友们参与,共同完成了匈牙利、德国、澳大利亚、美国、中国、波兰等现代作曲家利盖蒂、于京君、谭盾、唐建平、菲利普·拉瑟、鲁托斯拉夫斯基和刘索拉作品在中国的首演。来自美国的“美国密沃基新音乐团音乐会”由于带来了反映美国当代作曲家艺术追求和精神风貌的作品,所以也很醒目。“英国作品专题音乐会”则以填补大陆有关英国音乐信息少的空白、且由老校友邵恩执棒,率澳门交响乐团来京,也使音乐会爆发出更多难以言表的同胞亲情和热情。观摩上述西方作曲家的音乐创作,获得了这样的信息:首先,相对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而言,从20世纪末到本世纪,纯粹试验性的、表现主义和主观的、从形式出发的音乐越来越少,调性的回归也成为一种趋势。作曲家越来越重视听众的反映。正如听众席间某教授戏言的那样:“演奏不好听音乐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另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是,许多现代音乐创作与现代生活的关系更为直接,从而大大增强了现代音乐的生命力。如:在“美国密沃基新音乐团音乐会”上,我听到了《摩登的原始》(拉多尔·沃尔夫曲)、《困扰的美国》(杰罗姆·柯泽克曲)等直接反映当代美国人的生活和感受的现代音乐作品。如,在《困扰的美国》中就有这样的唱词:

嘿,美国,你是否明白,

究竟是什么伤害了你,

我们何时才能使人类相互残杀终止?

而你知道我们不能,

我们能做什么?

我们只能这样活下去
(杰罗姆·柯泽克词)。


     在节目单上,针对该乐曲还更直接地写出了这样一句话:“如果得不到真正的和平,那么伤害美国的将不仅仅是‘9.11’,还将有其他的事,即使它们并无关联。”为了表现上述这些非常贴近生活的音乐,美国密沃基新音乐团的音乐家们不仅具有很好的现代室内乐演奏技术,而且很能将这些充满现代意识、同时又融合有明显的印第安音乐、爵士乐风格特色的美国民族音乐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竟然做到了吹、拉、弹、唱、说无所不能的地步。我想,这种现代音乐平民化的倾向也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中韩对话———当代作品音乐会”展示了亚洲现代作曲家和中国作曲家们的创作成就。我国作曲家贾国平、龚晓婷、姚恒璐、董立强等人的作品都参与其中。兄弟院校的音乐会专场主要有“来自四川”的专题音乐会(由四川音乐学院新音乐团演奏)和“天津音乐学院室内乐团音乐会”等。他们是继2004年北京现代音乐节的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专场后,率团来京参加现代音乐节的又一批骨干力量,展示了南北方不同兄弟院校师生们在现代音乐创作方面的最新成果。

     “中国青年民族乐团音乐会”是闭幕式的重要活动之一,演奏了来自大陆音乐院校教师和香港乃至海外华裔作曲家的现代民族音乐新作。香港的陈锦标,美国的李滨扬和我国的王宁、权吉浩(朝鲜族)等,都有新作奉献。刘长远的民族乐队作品《抒情变奏曲》能有效发挥民族乐队音色和技术之长,并巧妙地将现代作曲技术与汉族和西北、西南少数民族歌舞的丰富节奏因素融合在一起。乐曲虽然分作三个乐章

2006北京现代音乐节回顾

感悟现代音乐真谛

——记第三届北京现代音乐节


文 / 图 本刊记者 尚道


     在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国各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与参与下,“北京现代音乐节”已成功举办两届。透过前两届举办的成功经验,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第三届北京现代音乐节在2006 年5 月26 日- 5 月31 日成功举办,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现代音乐节除了邀请国际著名现代音乐家演奏国际知名作曲家的当代作品外,特别推出了一系列原生态民族音乐的演出、25 岁以下作曲家的花样年华系列音乐会和打击乐马拉松音乐会。



     著名作曲家叶小纲对记者说:“原生态是现在存在于社会之中我们并不知晓和并不熟悉的音乐状态,而恰恰这个音乐现状的存在对于我们的音乐创作、表演和人们的生活是至关重要的。像来自内蒙古的四胡源自于民间,经过几代民间艺人与四胡演奏家的挖掘、整理、提高、创新。演奏的内容既有传统的民间经典曲目,也有近年来的创作曲目。演出形式上既有以四胡为主体的独奏、齐奏,也有四胡与其他蒙古族器乐的合奏。而来自安徽的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则是把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有机地融合。来自广东歌舞剧院经过现代编配的广东音乐《岭南变奏》,则让底蕴深厚的广东音乐耳目一新,演出的全部都是他和他的十几位学生被命题根据广东音乐元素创作出来的,其中尤其以邹航的《佛跳墙》最为精彩和妙趣横生,仅仅是乐队全体跟着音乐一遍遍念出的“佛…… .跳……墙”三个字,就韵味十足。而本次现代音乐节上演出的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伽美兰音乐则是来自海外的原生态音乐。引进原生态音乐的概念是现代音乐节扩大全方位音乐品种的一次尝试。”



     演出大师级当代音乐作品,是北京现代音乐节的一个重要内容,今年在音乐节上做中国首演的作品有很多作曲家知名度很高,像布列兹、里盖蒂、阿德斯、乔治? 本杰明等,而中国当代作曲家的作品也在音乐节上演出,集中展示中国当代作曲家的群体力量。今年由著名作曲家叶小纲先生倡议推出了25 岁以下作曲家的花样年华系列音乐会,让学生级作曲家与大师比肩,这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叶小纲介绍说:“按理说20岁的年轻人要成事早就成事了,门德尔松17 岁就写出了《仲夏夜之梦》,我们尽量多演出年轻人的作品,让他们自己与同台演出的大师级作品进行比较,找出差距。也让来自世界的音乐家和中国音乐家们看看中国有没有这样的苗子。”长达一周的音乐饕餮呈演了近10 场现代音乐作品音乐会,众多世界优秀作品都是首次亮相中国。



     在学术演讲的安排中,除了音乐专业的演讲外,著名学者余秋雨还在现代音乐节作了《对一种传统艺术的现代鸟瞰》的演讲,给2006 北京现代音乐节又掀起了一个高潮。



     有人说现代音乐就是作曲家挑战观众,观众挑战作曲家。北京现代音乐节则本着全力发展当代中国音乐文化,繁荣我国现代音乐创作,以国际化标准推出精彩纷呈的现代音乐作品增进国际音乐文化交流,促进世界音乐多元化、多层次、多方位的交流,关爱和大力扶持年轻一代音乐家为宗旨,邀请来自海内外的知名乐团、音乐家、著名作曲家、专家、学者云集北京,举行学术论坛、作曲教学研讨会,“北京现代音乐节”将努力构建一个良好的国际音乐对话平台,促进相互学习与交流,共同为音乐艺术创作、教学实践、理论水平、推广普及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原文刊载于《台声》2006/7




2007北京现代音乐节回顾


丁旭东 杨国立


     2007年6月3日,历时九天的第五届2007北京现代音乐节在瓦格纳歌剧的鸿篇巨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雄浑乐声中圆满结束。相比以往,本届音乐节的活动项目在数量、规格、层次、参与人数上都创下历史纪录。这期间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西班牙、法国、日本、韩国以及我国北京、港澳地区和福建、云南、扬州、江苏等地数十个演出团体举行了35场精彩纷呈的音乐会,德国著名的“柏林三月音乐节”艺术总监马蒂亚斯?奥斯特瓦尔德(Mathias Osterwold)和卢森堡“国际作曲比赛组委会”主席马雷尔?文格勒(Marel Wengler),美国塞韦里尼?内夫(Severine Neff)和迈克尔?弗里德曼(Michael Friedmann)教授和日本大贺信一郎、比利时皇家音乐学院张豪夫教授、中央音乐学院长江学者陈怡教授、周龙教授、加籍客座教授刘经树等十几位国际著名专家学者分别就现代音乐、勋伯格音乐哲学、近代欧洲室内乐创作等学术前沿问题举行专题讲座;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著名环境保护专家汪纪戎、知名作家兼音乐人刘索拉等就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创意产业、艺术与生命、环境资源等当今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分别进行了演讲报告;王次炤教授、杨立青教授、张振涛研究员、姚盛昌教授、彭志敏教授等包括中国主要音乐学院院长、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和作曲系、音乐学系主任、教授等构成的学术实力强大的阵容参与了“勋伯格专题学术论文比赛”评审、“全国艺术院校配器比赛”评审,以及“全国配器教学研讨”、“勋伯格研讨”、“传统在未来”等“传统音乐与未来社会”专题研讨会;另外还举办了“中国现代音乐新浪潮音乐专辑”和“作曲77届”的唱片和图书的首发式,以及杨志强摄影作品展和方力均绘画作品展等等,令前来观摩学习的近千名学者、教授、嘉宾、学生目不暇接。本次音乐节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五彩斑斓的音乐会和丰富多彩的学术研讨会。

一、音乐会

成果发布音乐会
     本届音乐节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组委会设定的以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命题向全球知名作曲家委约的音乐创作。这对中国现代音乐的创作和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委约作品专场音乐会”是本届音乐节的首场音乐会,音乐会世界首演了作曲家龚晓婷、徐孟东、关峡、向民、曹光平、徐之彤的钢琴和室内乐作品。其中,“花样年华”———25岁以下作曲家作品音乐会演出了李丫(陕西工运学院)、刘力(中央音乐学院)、邵丽棠(星海音乐学院)、傅小草(武汉音乐学院)等十位青年作曲家的新作品。艺术总监叶小纲说:“不断涌现优秀新作是中国现代音乐繁荣发展的标志,没有这些新芽,就像四季里没有了春天,没有了希望。北京现代音乐节就是希望通过推新人新作搭起艺术创作和听众接受之间重要的“桥梁”,使之成为音乐艺术产品的催生剂、孵化器,成为展示艺术家文化创造力的平台。”


学术研讨音乐会
     配合勋伯格研讨会,组委会举办了勋伯格作品专场音乐会。美国德鲁斯交响乐团总监美籍华人指挥家胡咏言担任艺术总监,音乐会上演了勋伯格艺术歌曲、钢琴组曲、钢琴曲和室内乐作品五部。其中毕业于朱丽亚音乐学院并在“大都会”、“米廉?海莉”(MirjamHelin)和“帕瓦罗蒂”等一系列国际声乐大赛中获奖的世界著名女中音歌唱家梁宁演唱了音乐会重头曲目“乐迷彼埃罗”中11首作品。中国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梁大南率上海交响乐团“MUSE”弦乐四重奏团和美国音乐大师米歇尔?弗雷德曼(MichallFredmann)一起演绎了勋伯格最为艰深的作品之一《拿破仑颂》(由19个乐段组成)。这些作品的技术难度令全球音乐家视若畏途:如梁宁演唱的作品属于无调中加入了大量下滑音;梁大南领衔演奏的《拿破仑颂》中的男生演唱只有五声对位下繁复的节奏却没有固定音高。正如美国著名音乐家弗莱德曼所说,“只有真正卓越的音乐家才能完成这些作品”。可见,这次音乐节具有很高的学术含量。
配合“传统在未来”研讨会,组委会举办了“弦索十三套”专场音乐会。其中,《海青》是十三套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套曲。目前所见的最早版本是1814年清代蒙古族文人荣斋编纂的《弦索备考》的手抄本,其中用工尺谱记录了三弦、琵琶、胡琴和古筝13首乐曲的演奏谱,是目前惟一一部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弦乐器乐谱。1955年,音乐学家曹安和根据荣仔的曾孙陶君起先生捐赠的《弦索备考》手抄本将其翻译成五线谱。1986年,在中央音乐学院曾演出过弦索十三套《海青》的全曲共19段。事隔21年后的今天,在“传统在未来”的学术论坛中再一次邀请到弦索十三套演奏组演奏此曲,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考察价值和研究意义。此外,音乐节还为研讨会举办了昆曲《桃花扇》、日本雅乐专场、扬州清曲、福建泉州南音、云南洞经、江苏评弹等近十场传统音乐与原生态民间音乐的专场音乐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为了配合全国配器教学研讨会,中央音乐学院青年交响乐团特意拿出了七个单元时间为全国入选配器作品比赛的参赛作品排练试奏。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杨立青教授称赞说:“即使我身为院长要协调一个管弦乐团来演奏学生配器习作也是很难以实现的事。”中央音乐学院配器教研室主任郭小虎感慨地说道:“这次配器作品视奏音乐会实现了我们几十年的梦,学生能够在现场听到自己配器作业中的优缺点,这对他们提高配器的感性认识和学习思路、态度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观摩交流音乐会
     音乐节组委会在尊重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强调现代音乐和多元文化的展示与交流,同时也关注世界音乐最新创作动态。本届音乐节中有中国爱乐乐团、中央音乐学院EOS交响乐团、天津交响乐团、河北交响乐团、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的诸多新音乐团以及来自欧美各国的著名钢琴家等都参与了音乐会的演出和观摩交流。
     本届音乐节的闭幕式上还推出了由德国指挥家克劳斯?韦瑟担任指挥的中国爱乐乐团演奏的音乐会版的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这部歌剧史上的杰作,在亚洲也仅有日本乐团曾经上演过。上海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张国勇说:“过去,瓦格纳对于中国只有两次,一次是在上海演出《漂泊的荷兰人》,那是瓦格纳的早期作品,难度没有这部作品高,另一次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则是外国歌剧院的作品,而这次演出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虽然只是音乐会版,却与歌剧的表演没有太大的区别,尤其是中国乐团出色地完成了这部歌剧的演奏,甚至让观众感到音乐如同烈火在心中燃烧。”


诗歌美文朗诵音乐会
     “我爱这土地———诗歌美文朗诵音乐会”可算是本届音乐节中最受关注的一场演出。演出阵容强大,可谓名家荟萃,嘉宾云集。全国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等嘉宾出席并观看了音乐会演出。
     音乐会将现代音乐与诗歌朗诵巧妙地融为一体。诗歌作品的作者既有秋瑾、何香凝、沈钧儒、陈沂、于右任等仁人志士,也有艾青、曾卓、舒婷等卓有成就的著名诗人,更有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原外交部部长李肇星、中国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等人。音乐会的曲作者是叶小钢教授及一批年轻的作曲系学生。音乐会的朗诵者有瞿弦和、徐涛、陈铎、曹灿、杜宁林、杨青、张筠英等。演唱者有著名女高音李元华、梁宁、王霞,以及柯绿娃、阮余群等。

二、学术研讨会

本届音乐节中同时展开了以下三场大型学术专题研讨会:


勋伯格研讨会
     勋伯格研讨会是针对音乐史上某一位重要作曲家进行研讨的专题会议,距离1979年我国举行的“巴托克专题研讨会”已近30年。勋伯格学术研讨共分为三个单元,包含三个子专题。一是“对勋伯格某一音乐作品及其创作流派音乐作品的分析研究”,宣读论文包括:《勋伯格是怎样走向“十二音”的》(武汉音乐学院郑英烈),《“乐队变奏曲”的十二音处理与配器技术》(武汉音乐学院胡磊)《集合———音程思维的当代创作实践》(中央音乐学院雷兴明)等七篇论文;二是“对勋伯格音乐创作技法、理论基础及其美学思想的探讨”,宣读的论文有:《韦伯恩序列音乐中的“主和弦”———集合3—3》(西安音乐学院陈世森),《二十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的开路先锋》(中央音乐学院傅涛涛),《勋伯格自有无调性和声思维研究》(天津音乐学院刘文平),《三种音高思维的创作理念与实践》(中央音乐学院姚恒璐);三是“勋伯格音乐创作、理论著述对当前音乐创作、理论分析的启示”,论文包括《罗忠镕、朱践耳音乐创作中对新维也纳乐派音乐观念与技术的借鉴和发扬》(武汉音乐学院段文晶)等。
     这次在学术领域对现代音乐大师勋伯格的作品和创作思想给予这样集中深入的研究,必将促进我国专业院校的学术、教育、科研等方面的相互了解、交流和借鉴,也必然会推动我国音乐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和学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不过,勋伯格研讨会的主持人中央音

2008北京现代音乐节回顾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2008北京现代音乐节综述


2008年5月25——30日,为期6天的第五届北京现代音乐节已落下帷幕。与上届北京现代音乐节相比,本音乐节在节目容量上略有压缩,但在秉承传统、推陈出新等方面仍不失为一次积极探索的现代音乐盛会。
在2008北京现代音乐节期间,上演的现代音乐专场音乐会包括:北京现代音乐节欢迎音乐会——“西雅图之声’现代作品音乐会。露易莎·塞罗(Luisa Sello)现代长笛作品音乐会,奥地利维也纳现代拼图乐团音乐会.第十届(东方纪元)——中韩作曲家作品音乐会,安德鲁·佐剧(Andrew Zohn)现代吉他作品音乐会和北京现代音乐节闭幕式音乐会——现代交响乐作品音乐会等。山西忻州王村道教音乐会是唯一的一场传统音乐会。在推陈出新方面,开幕式音乐会—无伴奏合唱渭唱剧《桃花扇》形式新颖,采用了丰富多样的合唱形式;而另一台新概念实验昆剧《藏·奔》则是厚重大气、寓意内涵深刻的一曲好戏。



在首场的《北京现代音乐节欢迎音乐会—西雅图之声》上,美国西雅图新音乐团演奏了美国作曲家约翰·路德·亚当斯(John Luther Adams)的《三处高地(纪念Gadon Wright)——为小提琴而作》、美籍华人作曲家周龙的《溯—为长笛与竖琴而作》,美籍日本作曲家向并幸平(Mukai Kohei)的《Svuka—为单簧管与电子音乐而作》和美国作曲家亚历山大·加德娜(Alexandra Gardner)的《思考的方式—为长笛、单簧管、小提琴与大提琴而作》(世界首演)等,美国西雅图新音乐团致力于推动全世界现代音乐的发展,以大胆而精彩的曲目、激情的演绎和永不妥协的艺术性表演而备受称赞,树立了越来越高的国际声誉。该乐团成立18年来.其四位核心成员长笛演奏家Paul Taut,单簧管演奏家Laura Deluca, 小提琴家Mikhai Shmidt和大提琴家David Sabee致力于向广大听众推广鲜为人知的高准现代室内乐作品。从这场音乐会的上佳表现中可见一斑。



5月26日下午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上演的《现代作品音乐会》令观众耳目一新,一些几乎很难听到的或可“听.而不可及的现代音乐曲目也以音乐会的方式得以呈现。乔治·里盖蒂声Gyorgy Ligeti)的《为100个节拍机而作的交响诗》(北京首演)和约翰·凯奇(John Cage)的《4分33秒(琵琶独奏版)》(世界首演)几乎引起了“轰动”。前者的100个节拍机被整齐地分成三排,在指挥温德青使用鸡毛掸子依次拨动这100个节拍机,这些不同速度和频率的节拍机节奏此起彼伏,汇成一片节奏的海洋。音响的场景蔚为壮观,在持续近31分钟的无人“演奏”下,终于最后一只节拍机徐缓地停止了摆动。里盖蒂的创造着实匪夷所思,此曲也终究无人效仿:.然而,他的徽复调创作技法给现代音乐创作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影响和启迪着当今的许多作曲家们在后者琵琶独奏版的《4分33秒》中,青年演奏家兰维薇始终未演奏一个音符,而是在秒表的控制下严格地按照作曲家标明三个乐童的时间(分别是1' 40’’,2'23”和o' 300)“演奏”,期间只有观众的稀嘘声、咳嗽声、相机拍照声等。这观念上的偶然音乐旨在让人们用新的方式去倾听一个常常被掩盖的声音世界。无声并不仅只是无声.这是老子的哲学“大音希声,给凯奇的创作启示吧音乐会十,还演奏了温德青创作于1994年的《悲歌——为京剧韵白与三个打击乐而作),作曲家完全摒弃了常规的乐器,而采用一些厨具如锅、碗、瓤、盆,酒瓶、酒杯、汽油桶、风铃等作为乐器。京剧韵白也由作曲家本人模仿女声念白。据作曲家介绍,此曲为纪念失去孩子的母亲和失去母亲的孩子而作。音乐真挚感人,不失为一首较好的现代音乐作品,对现代音乐的创作也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作用。此外,音乐会上还演奏了杰克·保迪取材于非洲普乐的《雨林——为长笛与钢琴而作》等。



在北京音乐斤举行的《闭幕式音乐会-现代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上。由谭利华指挥的北京交响乐团演奏了秦文探于2008年新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黎明》、杨立寄的《引子、吟腔与快板——为二胡与交响乐队》、叶小纲的《西藏之光》与《和平祭》。在音乐节期间的现代音乐专场音乐会中,作品包括了欧洲、美国和东方国家一些主要的作曲家的现代音乐作品以及推出了一些年轻的当代作曲家作品。这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各自不同背景作品给予现代音乐不同观念的阐释,并极具探萦性二当然,要想在短短的几天的现代音乐节上,集中展示国际上及国内最主流作曲家的作品.这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一个不懈努力、臻于完善的过程。



秉承传统也是北京现代音乐节的一贯宗旨之一,在音乐节期间,作为唯一的一场传统音乐会——山西忻州王村道教音乐会成为音乐节一道独特的风景。山西道教音乐也是笙管乐中的一个分支。道教音乐在所用乐器上与鼓吹乐有相似之处,以管子主奏、配以笙、笛、铙钹、云锣等打击乐器,体现出一定的道教色彩。山西道教音乐的主要演奏场合是民间丧葬和谢土仪式等。在当天的音乐会上,念唱了《蓬菜海会令》、《玄疏公德令》等道教经文曲目等。
在推陈出新方面,在北京音乐厅土演的开幕式音乐会——无伴奏合唱清唱剧《桃花扇》形式新颖,在借鉴传统音乐素材改编创作富于时代特色的新音乐作品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上演的另一台新概念实验昆剧《藏·奔》则将书法、诗歌、乐舞、戏曲等融入了传统昆曲,赋予传统昆曲以全新概念的阐释。身兼创作、导演、主演于一身的柯军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以林冲夜奔为人物和故事原型,深刻地揭示了“最深的藏,孕育着最坚定的奔……有无间容得真性情,方寸中转得大乾坤,善恶并存于世,自然原是和谐!在大爱之中,我们只需携手奔向同一个方向!”全剧意味深长、深刻隽永.佃得观众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好戏。



2008北京现代音乐节期间的一项重大活动就是纪念奥利维耶·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诞辰一百周年音乐会和研讨会。5月27日下午,《纪念奥梅西安诞辰一百周年音乐会——梅西安“圣婴二十默想(全套)》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音乐斤内座无虚席,青年钢琴家邹翔的精彩演绎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听众,梅西安的钢琴作品《圣婴二十默想》全套在国内演奏尚属首次,即使在当今的最优秀的钢琴家中,能够全套演奏梅西安的这部钢琴作品也聊聊无几。毕业于朱丽亚音乐学院并取得了钢琴演奏博士学位的邹翔在沉稳与内敛的激情中完成了这神圣的创举.两个多小时的连续演奏这套博大精深的作品对任何一位钢琴家来说都是一次极限的挑战.然而,邹翔的出色演奏使音乐会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奥利维耶·梅西安[ Olivier Messiaen ]是法国作曲家、管风琴家和音乐教育家.更是当代极具影响力的音乐大师。在梅西安作品研讨会上,特别邀请了山东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博士后郑中教授,她的讲座《梅西安的音乐语言体系》根据梅西安的著作、国内外的译著并结合自己近年来对梅西安的研究成果,从理性化的节奏系统、多样化的旋律技法、对称性的有限移位调式和个性化的色彩和弦四个方面简要介绍了梅西安的音乐语言体系,并就研究者们在学习、研究梅西安的音乐作品中应注意的一些理论体系要点和方法提出建议。由于国内对梅西安的研究处在起步阶段,所以对梅西安作品的研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了。但同时也应考虑国内该理论领域不足的现状,如考虑邀请国际上一些研究梅西安的专家学者参与,定可提高此次研讨的规格,带动国内对研究梅西安音乐创作的重视。可喜的是,本次北京现代音乐节已发起对梅西安作品研究论文的征集与评选活动,相信此次活动对国内在对梅西安音乐作品的学术研究领域中起到良好的学术示范作用。



全国音乐学院学生作品现场演奏及点评是北京现代音乐节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现场的专家教授的点评.确能使作曲系的青年学子们收获匪浅。与历届音乐节上聆听学生作品录音的方式不同,本届入选的12首学生作品均采用现场演奏的方式进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如专家们除了指出在音乐创作上的诸多建议之外;还提出了作品在演奏上、记谱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这种公开的作曲课教学,使作曲系的师生能教学相长,获益良多。
丰富多彩的音乐专题讲座和相关艺术的专题文化讲座成为2008北京现代音乐节另一道颇具特色的文化风景,使与会者和学子们增长了专业和相关艺术领域的知识,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二在音乐节期间,音乐和艺术讲座活动包括:新西兰作曲家杰克·保迪(Jack Body)的《借鉴或剽窃?我猎取世界音乐的原因》,意大利作曲家玛瑞兹奥·加布里埃里(Maurizia Gabrieli)的《贝里奥的音乐:一种音乐分析的途径》,安德鲁·佐恩的《吉他音乐创作》以及著名美术家朝戈的《敏感者的时代选择》等。



2009北京现代音乐节回顾

        2009年5月20日———26日,为期六天的北京现代音乐节于2009年5月20日晚19:30分在北京音乐厅拉开帷幕,参加开幕音乐会的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北京现代音乐节组织委员会主席王次昭,全国政协常委、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协副主席、作曲家叶小钢,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乐队学院院长、著名指挥家胡咏言,北京现代音乐节执行总监、组织委员会副主席陈小龙,北京现代音乐节副秘书长张征等人。
“北京现代音乐节”在创立之初,依托中央音乐学院浓郁的艺术氛围和较高的学术声誉,致力于推动中国现代音乐的创作与普及,建立和加强国内艺术高校、音乐团体之间,以及与国际音乐界的交流,从而促进和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
今年北京现代音乐节还邀请了中央芭蕾舞团演出根据平克?弗洛伊德的摇滚乐排练的摇滚芭蕾》,而在教育活动中加入的“首届中国艺术院校作曲学生辩论赛”,将有12所知名艺术类学校的作曲系学生参加,而辩论比赛所设置的题目很多都是与当今社会音乐生活有关。
值得强调的是随着北京现代音乐节的成长,“现代音乐”这个概念被逐步地明晰,最终被赋予了全新的定位“现代音乐”的概念既包括探索的探索性创作音乐,也包括对于当下还“存活着的”各种传统音乐,全世界各民族民间的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形式。我们既关注现代音乐的发展方向,同时又关注传统,甚至濒临消失的音乐艺术形式。故此,在近年来的音乐节上,可以体验到各国优秀音乐家的各类巧妙的创作理念、精湛的演奏技巧;“北京现代音乐节”在积极开创探索性的同时,也不忘大力弘扬国内外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举办了日本雅乐、印度尼西亚加美兰、弦索十三套、实验昆剧、云南洞经音乐、福建南音、陕西道教音乐等。音乐节还积极举办了多场民族交响乐音乐会,上演了包括谭盾、唐建平、郭文景、秦文琛等活跃于国内的中国作曲家的数部交响乐;同时也不遗余力的将近百首青年作曲家、作曲专业学生的新作品搬上舞台。
相信未来的北京现代音乐节必将继续营造一个传统与现代、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彼此对话、交流、促进的良好氛围,为社会推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音乐创新、人才培养、国际交流,起到积极重大的推动作用。



原文刊载于《民族音乐》,2009年第5期,作者李慧霖

  

2010北京现代音乐节回顾




瞩目东方、聚焦京城

——2010北京现代音乐节简介

 




由国家教育部、文化部支持,中央音乐学院主办,一年一度的北京现代音乐节,又将璀璨绽放在五月的京城。北京现代音乐节创办至今已经过了八年的历练,在不断探索和经验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壮大,逐步走向成熟。北京现代音乐节现已成为国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现代音乐盛会,同时也逐步跻身全球最受瞩目的现代音乐节之列。

 


北京现代音乐节长期以来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引领中国现代音乐的创新和推广,促进中外一流音乐文化艺术的交流和发展,为广大青年音乐家们提供发展平台。音乐节依托中央音乐学院丰富高端的学术和演出资源,逐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发展模式,即由演出、交流、教育三大主要板块构成。八年的音乐节已经积累了数量庞大的音乐成果,包括举办了三百余场各类精品音乐会,近百场涵盖丰富的讲座及大师班,出版了一批学术书籍、乐谱和音像制品。同时,音乐节在求新求变的理念影响下,常常突破单纯借助音乐载体的范畴,尝试结合其他各种相关艺术门类,以此彰显更为前瞻的现代音乐精神。

 


2010年是北京现代音乐节发展历程中十分关键的一年,音乐节计划在这一年完成一次重大转型:北京现代音乐节将在继续保持原有先进高端的学术定位,保持以教育、演出、交流为三大基本板块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社会大众,加大大众音乐的推广力度,力图为更多受众的精神生活服务,进一步实现自身的社会责任。音乐节组委会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在演出安排、活动设置、媒体宣传和音乐节运作等方面,都作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调配和整合。从现在开始,北京现代音乐节将不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年度音乐活动,而是一个在更大范围里代表着具有高度社会意识的文化盛会。

 


2010北京现代音乐节将为转型推出一系列新的计划。包括有计划地常年向社会大众大力宣传和推广国内外优秀音乐作品的演出和交流活动;“青年作曲家发展计划”将为中国青年音乐家提供一系列的帮助、扶植和打造计划;“送校歌计划”是为全国——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加强当地中小学基础美育教育。北京现代音乐节将全力整合一切资源,在保持学术发展的基础上,着手把音乐带入普通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履行身为音乐工作者们的职责。

 


2010年北京现代音乐节将于5月22日盛大开幕,一直持续到28号。此次音乐节涉及范围极广,包括如下五个主要板块:







一、音乐会演出

2010北京现代音乐节期间将推出22场各类精品演出。其中4场交响音乐会(含1场现代芭蕾舞专场)、18场室内乐音乐会、1场多媒体实验剧场演出等。参加本届音乐节的艺术团体和艺术家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奥地利、意大利、波兰、瑞士、瑞典、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印度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

 


    重要演出:

1、开幕式交响音乐会:我们时代的声音

5月22日晚7:30,国家大剧院。中国交响乐团,指挥:胡咏言

届时将上演叶小纲被入选为20世纪华人经典的《地平线》、当代最具冲击力作曲家秦文琛受音乐节委约创作的《对话山水》、普利策音乐奖得主阿伦·科尼斯的《色轮》和获得奥斯卡最佳配乐奖乔·克里亚诺带来的经典名作《红色小提琴》,为我们一一展示音乐家们在身处当今时代有感而发的乐声。


2、现代芭蕾舞专场:现代音乐与芭蕾

5月23日晚7:30,天桥剧场。中央芭蕾舞团,指挥:张艺,特邀钢琴:谭小棠

又是一场现代音乐联袂现代芭蕾,别处心裁地为观众呈现上两者间的激情碰撞与火花,作品以拉赫马尼诺夫、肖斯塔柯维奇、托姆·威廉姆斯等著名作曲大师的作品为基础和依托,进行精心编排和改造,以上皆为中央芭蕾舞团的具有代表性的创新之作!


3、主题交响音乐会:北纬三十度――古文明的今天

5月24日晚7:30,国家大剧院。北京交响乐团,指挥:谭利华

北纬30度,这一条特别的纬线跨越和目睹了无数文明,也曾一度孕育和见证了辉煌的四大古文明,此次我们将选取来自中国、埃及、印度、伊朗、墨西哥、希腊等国现代作曲家的优秀作品,以自己的视角重新审视古文明在今天的现状:是蜕变,是发展,还是消逝?相信会给我们带来对于人类如何在新环境下,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启示和意义。


4、闭幕音乐会:音乐六方!

5月28日晚7:30,北京音乐厅。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中央音乐学院音教系合唱团,指挥:张艺

因朝核问题而汇聚到一起会谈的六方,六个国家可以说是音乐大国:中国、美国、日本、朝鲜、韩国和俄罗斯,精心挑选了各国跨越时空的经典乐章,用音乐向全世界发出我们的声音:呼吁和平,恢复和谈。

 


二、2010中国美育论坛

“2010中国美育论坛”由2010北京现代音乐节组委会特别筹划举办,是音乐节教育及交流板块的重点项目。论坛届时将邀请国家教育、文化等部委的领导,与国内外文化、艺术、教育、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界人士,新闻媒体以及我国东西部地区主管的教育领导和基层美育教育工作者代表等,共同探讨中国美育教育的发展。届时参加高峰论坛的人士包括著名文化学者易中天、德国著名后现代主义哲学家沃尔夫冈·威尔士、国家知名经济学家李稻葵、普利策奖得主美国作曲家阿伦·杰·科尼斯、国际现代音乐协会主席曾叶发等来自各个领域的专家和教授。








    论坛兹定于2010年5月23-25日隆重举办,其间,“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论坛”将作为2010中国美育高峰论坛的子项目,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发起主办,旨在与全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代表共同探讨基础音乐教育中的相关问题。

 



三.送校歌计划

“送校歌计划”系由北京现代组委会最新发起的关注中国贫困地区美育教育的一项新计划,同时也将作为美育论坛关注的后续项目,进行独立运作。希翼依托北京现代音乐节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结合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先进教育资源,倡议全国作曲志愿者为贫困地区的每所学校创作属于他们自己的校歌,并以送校歌的方式,扶植贫困地区的艺术教育,缩小东西部地区教育不平衡的现状。计划一经提出,便受到广泛关注。提高贫困地区的美育教育水平,是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文明到目前为止,音乐节已经完成了甘肃省临洮二中与第一实验小学的“送校歌”活动,获得极大反响,成功地打响了第一炮。动听的校歌已经成就了千百名学生歌唱自己校园的心愿,这也是现代音乐节提出实现美育目标所迈出的第一步。“送校歌计划”将长期、稳定地延伸到其他地区,一步步地开展下去。

 



四、青年作曲家发展计划

青年作曲家发展计划(英文简称YCP)是一项面向为广大青年作曲家的帮助计划,核心是为具有杰出才华的青年作曲家提供发展机会,同时也为所有的青年作曲家们搭建一个广阔的交流发展平台。此次青年作曲家发展计划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由国际知名作曲家担任评委:陈怡(评委会主席),其作品在国际上被演奏得最为频繁的专业作曲家之一; 普利策奖得主美国作曲家阿伦·杰·科尼斯;赛缪尔·阿德勒,美国当代著名作曲家,教育家,和指挥家,美国文学艺术学院院士;曾叶发,香港国际现代音乐协会会长以及中国当代最具冲击力的作曲家秦文琛。所有评分一律由各位评为独立给出,完全透明的评判过程是组委会为了挖掘出优秀作品和青年才俊的而做出的最大努力。

 



五.西藏专题

2010北京现代音乐节在筹备期就提出了制作西藏专题的构想。在音乐节期间将演出一系列西藏题材的音乐作品,囊括多位作曲家的作品:《地平线》、《羊卓雍错》、《青朴九时》、《曼陀罗》、《四境》等。值得注意的是音乐节的特别节目《出发·西藏》,这是组委会委约优秀的藏族青年作曲家米久单增和两位同窗汉族青年作曲家共同策划、创作和制作的西藏主题实验音乐剧场。


如此丰富的内容设置,和尝试走向大众的目标,导致2010北京现代音乐节在宣传和推广上作出了相应地改变和加强。北京现代音乐节向来重视对青年群体的宣传,今年将配合相关宣传机构在北京市范围内的重点高校的开展推广和普及活动,包括校园网络宣传、校园内落地宣传等。组委会还特别安排叶小纲、胡咏言等艺术家在北大、清华、人大等高校进行巡







回演讲会,以最直接的方式,面对青年学生,互动交流,从而实现音乐节引导和培养听众的重要职能。

 


六.出版

    2010年北京现代音乐节将同期推出美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塞缪尔·阿德勒的《配器法教程》中文译本、叶纯之的《音乐美学》、叶国辉的《库塔克的音乐创作及其观念》以及青年作曲家周静的《亨策弦乐四重奏音乐研究》等学术著作,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塞缪尔·阿德勒的《配器法教程》。这部著作是由叶小纲教授任主编的“北京现代音乐节音乐译著丛书”于今年隆重推出的重量级作曲理论教科书,此书是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大的配器教科书,将是我国继出版斯波索宾的《和声学教程》中文版半个多世纪之后最重要的作曲理论教科书之一。北京现代音乐节组委会将于5月26日上午在中央音乐学院友谊厅举办《配器法教程》的签售仪式,届时82岁高龄的阿德勒教授将亲临现场,与广大读者见面。


    此外,北京现代音乐节还选择了传统的报章、电视媒体,地铁及户外灯箱广告媒体与网络新媒体相互配合的立体方式进行社会宣传,让更多人了解音乐节,走近现代音乐。音乐节组委会已与新浪网、新华网、凤凰网、搜狐网等重要门户网站合作,进行专题、报道、视频、微博等多样化方式的推广;通过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音乐周报等20余家具有广泛受众和良好社会影响力的报章媒体进行大量报道宣传;音乐节还计划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媒体进行宣传报道;特别是今年首次与地铁广告工地合作,在北京50个地铁站推出100多块地铁灯箱广告。组委会希望通过大众媒体的辐射和覆盖,助力音乐节普及大众、深化影响的长远目标。

 

 










中央音乐学院
北京现代音乐节组委会

2010年4月




2011北京现代音乐节回顾


放眼未来 追求卓越 ——2011年北京现代音乐节

   

        北京现代音乐节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文化部支持,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大型音乐盛会。北京现代音乐节办于2002年,致力于推动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促进中外音乐文化艺术交流,为青年音乐家建立发展平台。回眸至今走过的9年历程,北京现代音乐节已经逐步建立起国际化文化艺术交流平台,形成演出、教育、交流三大板块的特色发展模式,迄今已举办了300多场各类精品音乐会,近百场各类讲座和大师班,出版了一批学术书籍、乐谱和音像制品。现已成为国内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现代音乐盛会,并逐步跻身全球最受瞩目的现代音乐节之列。

 


        2011年是北京现代音乐节发展历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音乐节将完成一次重要转型。在继续保持原有的高端学术性和特色三大板块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实现音乐节面向社会大众,为更多人服务的发展目标。为此,音乐节组委会认真总结以往的经验,在演出、宣传、运作等方面全方位调整。从今年起,除在每年5月份音乐节时段之外,还计划常年向社会大力宣传和推广优秀的国际艺术作品演出与交流活动。2011北京现代音乐节将演出各类精品音乐会,包括5场大型交响乐音乐会,10场国际重奏音乐会,1场“青年中国”,在学术交流方面将安排5场国际音乐大师班。此外还将举办“2011中国美育论坛”,继续开展“青年作曲家发展计划(YCP)”、 “送校歌计划”等一系列相关活动。北京现代音乐节将朝着世界一流艺术节迈进。

 



来源:凤凰网、搜狐网


 

2013北京现代音乐节回顾


2013北京现代音乐节“梦之翼”开幕式音乐会


作者:许瑞

 

        2013年5月18日晚7点半,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随着指挥家胡咏言轻挥白色的指挥棒,深圳交响乐团奏响了2013北京现代音乐节“梦之翼”——开幕式音乐会的第一声。

        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等国家领导人在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党委书记郭淑兰、北京现代音乐节艺术总监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叶小纲等的陪同下,莅临开幕式音乐会。众多首都音乐家、艺术家齐聚大剧院音乐厅,共度音乐盛会。

        上半场曲目依次是美国作曲家罗伯特·比瑟创作于1990年的《双合唱》;芬兰当代作曲家的杰出代表凯雅·萨利亚霍(女)的长笛协奏曲《梦之翼》;中国作曲家叶小纲为低男中音与乐队而作的《悲欣之歌》。下半场首先是纽约乐侃重奏团(Bang on a Can 胡咏言指挥当场介绍时译为“爆炸罐头”乐团)大卫·朗的《镂空》(Pierced胡咏言指挥当场介绍时译为“穿刺”),迈克尔·高登为交响乐而作的《重写贝多芬第七交响乐》和茱莉亚·伍尔芙为纽约乐侃的独奏家和乐团而作的《大、美、黑暗和惊慌》。

 

        开幕式首部乐曲是美国作曲家罗伯特·比瑟创作于1990年的《双合唱》。虽名为双合唱,但实际是为交响乐团而作,并无人声及合唱队。作曲家坦言是“尝试模仿加布里埃利的复合唱风格,因为我很重视音乐在‘精神’对立面的并置”。

       《双合唱》织体复杂,但是错落有致,形成较深纵向的音响结构。音乐从缓慢宏伟庄严的铜管中低音开始,G-c-D向上纯四度+下行大跳小七度,三个音列是音调核心贯穿乐曲始终,作曲家高超的写作手段使得这个核心音调不断做出调性变化,在保持上行下行音列结构的基础上做出种种音高结构变化。似乎是对遥远的威尼斯乐派宏伟的双合唱风格的追忆。木管乐器与加了弱音器的小号此起彼伏的对答,引出了打击乐器及更多乐器的和音,音乐变得的躁动起来,出现了一个灵动的跑句,更多的乐器相继而加入,其间竖琴奏出神秘清灵的solo音调。灵动的跑句主题在乐曲中段占据主导,带动全乐队逐渐加速,表现出多变的极具动力的节奏组合、色彩华丽的配器,尤其是铜管与大鼓、小军鼓、铃鼓等打击乐的使用,使得音调音响张力很足,不断掀起音响的狂澜。两个主题的元素打散纠缠在一起,扩张、简缩、转移调高各种手法的精致运用,使得乐曲结构并不因音响情绪的高涨而显散乱,宏伟风格的主题以铜管齐奏再现,在一次次铜管的跑句冲刺呼啸之中,大鼓的咚咚两声强击结束全曲。全场久久沉默之后爆发的雷鸣掌声是对乐曲观感最好的注脚。该曲大约一刻钟的长度,但是其音响由幽深神秘走向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听来很具有好莱坞史诗大片的气质。尽显当代美国文化的主流风格。

 

        与《双合唱》的宏伟气势相比,第二首曲目长笛协奏曲《梦之翼》是芬兰当代作曲家的杰出代表凯雅·萨利亚霍(女)的代表作,创作于2001年。清丽飘逸,其结构听来略显松散,恰如中国画的山水长卷。而实际此曲结构较为复杂兼有三部二部特征的。胡咏言指挥现场简答解说了该曲,认为该曲是慢快慢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慢板是对鸟儿在天空的自由翱翔状态,第二部分快板,其意是来自一个遥远的传说,一只小鸟如何教全村人跳舞。第三部分是一个较短的慢板再现第一部分。

        该曲由两大部分构成:《天空》(分为“序曲”“鸟的花园”“其他海岸”三部分构成)和《大地》(分为“鸟之舞”“终曲”两个部分)。其中天空的三个部分描绘了三种不同的情景:在序曲中,长笛的声音逐渐展开,演奏出之后乐队即将进行的音乐;在《鸟的花园》中,长笛与各个乐器相互交替;在《其他海岸》中,长笛被用来比作一只孤独高飞的鸟,竖琴、钢片琴与打击乐表现安静祥和的景色,而弦乐器则展现出了鸟影子的不同形状。

        《大地》的第一部分《鸟之舞》与作品其他部分形成极强的对比。讲述了一只多才多艺的鸟儿教全村如何跳舞。终曲是对之前所有

2014北京现代音乐节回顾


“打出一条新路来”

——由2014北京现代音乐节三场音乐会说开去

 

作者:项筱刚

 

        2014年北京现代音乐节上周四刚刚落下帷幕,但其中三场音乐会上推出的若干部中外作曲家的作品给笔者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这三场音乐会是:16日晚上的“爱与战争的诗——2014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22日下午的“魔鬼的阶梯——20世纪钢琴作品音乐会”和晚上的“歌唱大地——2014北京现代音乐节闭幕式音乐会”。



        “爱与战争的诗——2014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


        不论是对于笔者、音乐界同仁,还是对于广大听众而言,历届北京现代音乐节的“开幕式音乐会”总是最能成为大家驻足关注的焦点。本次“开幕式音乐会”共推出了三部作品,包括三部西方作曲家(其中一位为出生在加拿大的华裔)的作品和两部华人作曲家的作品。


        正如节目单上的作品介绍所言,金平的《森多玛》(世界首演)的确是“用最简洁的手法获得最丰富的效果”——“暴烈的表情”和“舞蹈般优雅的姿态”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形象在“一个统一的结构”[1]中的瞬间转换。此外,一个类似《洗衣歌》(罗念一,1964)、源于藏族“弦子”的动机始终贯穿全曲,煞是好听。


        在阿莱希娜·路易(Alexina Louie)的《破碎的夜,颤抖的星》(1997)中,常规乐器的非常规演奏似是更能令人联想到诗人失恋后的颓废,尤其是打击乐组、木管乐组营造的“破碎”、“颤抖”的效果。金平的《森多玛》与之相比,简直可称之为旋律作品。作为一部尽显女性的细腻、创作于17年前的作品,如将其置于90年代后期的中国现代音乐舞台,恐不大容易分辨出该作品是出自一个外籍作曲家之手。


        在马丁·赫尔辛鲁德(Martin Herchenroeder)的《内外的风景——为两把吉他和乐队而作》(中国首演)之前,笔者还从未听过吉他协奏曲。在刚看到该乐曲标题之时,甚至还有些担心——吉他的声音会不会被乐队的声音淹没。听完该曲后,笔者的此疑虑基本被打消。然作为一部协奏曲,两把吉他似乎还没有达到与乐队竞奏的效果。由于语言的障碍和对爪哇的佳美兰音乐的不甚了解,再加上爪哇语男高音“天书”似的演唱和乐队近似简约音乐的演奏,似乎令人难以将杰克·博迪(Jack Body)的《帕拉兰:爱与战争的诗——为爪哇语男高音和乐队而作》(2004-2009)的音乐与该作品的标题联系在一起。


        毫无疑问,整场音乐会的重头戏是——盛宗亮的《飞飞歌——为小提琴和乐队而作》(世界首演)。在该曲中,动机和主题素材无疑反映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此曲出自一个华人作曲家之手。庆幸的是,作曲家没有勉为其难地让小提琴“扬短避长”,而是忠于小提琴的抒情性之长处,包括乐队部分。与20年前笔者听过的盛宗亮的一部“文革”题材的乐队作品[2]相比,此曲一如既往地保留了作曲家的“让音乐本身来说话”的惯性,不同的是比20年前更沉稳、更浓烈,少了些青春年少时期的浮躁之气。就此而言,盛宗亮与同龄的叶小纲还是有着几多相似之处的。也许同是炎黄子孙的缘故,此曲相比前述吉他协奏曲更能令人动容,令人颇有一番“心潮逐浪高”的心境。美中不足的是,小提琴在“炫技”方面略显逊色,尤其是独奏的华彩段落,尽管独奏家“尽可以自由地创作自己的1-2分钟的华彩段落”和“可以使用协奏曲中曾经出现过的任何素材”[3]。

 

“魔鬼的阶梯——20世纪钢琴作品音乐会”


        历届北京现代音乐节推出过若干次室内乐专场音乐会,然像本届北京现代音乐节这样推出20世纪钢琴作品专场音乐会的好像并不多见。以往现场零星聆听过的部分“现代”钢琴作品,不论是音乐本身,还是演奏技巧,好像较难以让人在听前半部分之时就对作品的后半部分产生期待。此次“魔鬼的阶梯——20世纪钢琴作品音乐会”则不然。该场音乐会上推出的8部作品,给笔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11年来笔者听过的历届北京现代音乐节的现代音乐作品专场音乐会中,最能令人驻足和狂喜的音乐会之一。不论是舶来品——亨利·迪蒂耶(H·Dutilleux)的《音响图画组曲》、卢托斯拉夫斯基(Lutoslawski)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卡尔·凡(Carl Vine)的《奏鸣曲一号》(1990)、索菲亚·古拜杜丽娜(Sofia Gubai***na)的《恰空舞曲》(1962)、武满彻(Turo Takemitsu)的《雨树素描二》(1992)、乔治·利盖蒂(Gyorgy Ligeti)的《钢琴练习曲》,还是本土的权吉浩的《长短组合》(1984)和周龙的《五魁》[4](1983),均统统将以往人们心目中的“规则”一拳砸得粉碎,但却不仅丝毫没有“顺带着”破坏留存在人们心中的美好,反而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现代音乐”抱有的先入为主的成见。这是笔者在欣赏该场音乐会之前绝对没有想到的,虽然之前亦曾听过《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长短组合》等作品的录音。特别是笔者相对熟悉的权吉浩的《长短组合》和周龙的《五魁》,再次以胜于雄辩的事实验证了30年前中国音乐界前瞻的眼光[5]——谁说中国现代音乐无精品?谁说现代音乐不能成为永恒?笔者寄希望于下届北京现代音乐节上能够听到与上述两首中国现代音乐作品同时期诞生的——叶小纲的大提琴曲《中国之诗》[6](1982)、夏良的小提琴曲《幻想曲》[7](1983)和陈怡的《多耶》[8](1984)等。


        值得一提的是,赵聆、

2015北京现代音乐节回顾


     2015年5月24日晚,由教育部、文化部支持,中央音乐学院主办的国家级音乐艺术盛会——2015北京现代音乐节,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以一场名为《世界的醒悟》的交响音乐会隆重开幕,6月2日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以一部青年作曲家的现代室内乐歌剧《遇见》完满收官。

 

当今国际音乐前沿的集中展示   高强度、高质量的现代音乐之旅

 

      本次音乐节没有往届的美育论坛、青年中国、世界民族音乐展演等板块,而以音乐会和作曲大师班构成,战线较长,绵延10天的音乐会,凸显了以音乐为本位的特色。密集而多元的现代音乐作品囊括了当今亚、欧、美三大洲现代音乐的最新成果,集中了当代最杰出的音乐家。观摩整个音乐节是一场高强度、高质量的现代音乐之旅。

 

      本次音乐节具体安排较为简明,自24日晚开幕起,基本上音乐会以每天中午13:00、下午15:30、晚上19:30三个时间单元进行,主场地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演奏厅,交响音乐会和歌剧则在北京音乐厅和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小剧场进行,共奉献了23场演出。而在重要音乐会之后的第二天上午10:00,安排了作曲大师课,由前一天演出其作品的重要作曲家与师生及听众在作曲系617教师见面,宣讲自己的作曲理念,并与听众互动交流。法国作曲家特里斯坦?米哈伊,美籍华人著名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盛宗亮,德国单簧管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约尔格?魏德曼,土耳其钢琴家、作曲家法佐?赛依,加拿大作曲家阿莱希娜?路易,法国作曲家弗雷德里奇?杜里奥斯相继举办了大师班。

      这23场演出的现代音乐之旅中:大型交响音乐会4场,室内乐音乐会共计16场,人声与室内乐的独唱音乐会1场,歌剧2场。上演现当代中外86位作曲家(其中中国作曲家28名)共118部各类作品,其中室内乐歌剧3部,交响乐作品16部,室内乐作品99部。很多重要的音乐会上不乏对古典主义时代和二十世纪现代音乐代表作曲家致敬的经典作品的演出;原创作品则是主流,尤其是当代活跃于国际乐坛的作曲家,其作品异彩纷呈。

 

      这些作曲家分别是来自亚洲的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韩国、泰国,北美的美国、加拿大,南美的巴西,欧洲的瑞典、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瑞士、波兰、乌克兰、土耳其等国家,参加演出的演奏家则来自更多的国家和地区。

 

      以上数据充分证明了经过13年的历程,北京现代音乐节在对现代音乐的推出方面所达到的国际化程度。其巨大的国际影响力不仅是向中国展示国际文化的窗口,音乐节上演中国作曲家的各种作品,更加体现了将中国当代音乐家集中推向世界,成为展示更加开放、包容、活跃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正在对引领中国当代文艺风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正如北京现代音乐节组委会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北京现代音乐节始终站在中国音乐发展的前列,它在博览古今中外音乐文献的前提下做出新的思考,并以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展示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音乐前沿。

 

交响华章——铭记历史 面向未来

 

      今年时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5月24日晚的开幕式上,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式上,北京现代音乐节组委会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教授说“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2015北京现代音乐节将以此为主题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一场专题音乐会。”北京现代音乐节艺术总监、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叶小纲教授说“希望所有参加北京现代音乐节的朋友们能再次感受音乐的美丽,和音乐所内涵的哀痛与历史的沉重以及我们时代音乐的力量。”这样的宣言定调,说明北京现代音乐节关注的不止是新思想和新技术等纯学术层面,对历史的铭记和人类美好未来的追求是其最根本的人文精神指向。而四场交响音乐会都别具匠心的安排上演了已作古的上世纪现代音乐大师的经典作品,以示向现代音乐的先驱致敬,同时在与当代作曲家作品的对比中,勾勒出现代音乐的动态发展。

 

      5月24日开幕式以《世界的醒悟》为名的一场交响音乐会,上演了三部当代中国作曲家和两部西方作曲家的交响乐作品,依次是《黎明的桅杆》(郑阳1988——)、《被遗忘的祭品》(奥利维埃?梅西安1908——1992)、《莲花》(郭文景1956——)、《女狙击手日志》(王斐南1986——)与《世界的醒悟》(特里斯坦?米哈伊1947——),以此表达对人类苦难战争历史的铭记。五位作曲家中,郑阳、郭文景均学在国内,而王斐南则是国内筑基、国外深造,特里斯坦?米哈伊来自法国,梅西安则是上个世纪法国现代音乐大师。几位作曲家学养背景、人生轨迹各不相同,五部交响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共同表达了对人类至今未能摆脱的战争命运的悲悯与思考,及对未来的信心。

 

      第二场交响作品音乐会——《际之响》于5月27日晚在北京音乐厅举行。依次演出了林戈尔(1957-)《吕梁印象》(2015)、阿尔班·贝尔格(1885-1935)《小提琴协奏曲》(1935)、秦文琛 (1966-)《际之响》(2000/2001)、黄安伦(1949-)《伎乐天》(1980)、法佐·塞伊 (1970-) 《水》(为钢琴与乐队而作,2012)。从第一部《吕梁印象》冷峻粗犷有力的铜管主题与舒展热情、不断转移调性的五声音调勾画出一副浓浓的色彩明艳的晋西北风情画,到新维也纳乐派的贝尔格综合十二音技法与圣咏的《小提琴协奏曲》,其阴沉梦幻的色彩和生死挣扎的强烈情感,感人至深,前后两曲从音乐色彩到情感表达,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给人以强烈的印象。第三首演出的秦文琛《际之响》则以吸收***音乐,采用微分音技法和乐队剧场效果(特殊布置的乐队,部分乐队和人声置于舞台上方二楼、三楼的侧边观众席),营造出音色、音质、节奏精致丰富变化,而基调上又保持沉稳如山不动的宏伟气象。下半场黄安伦的《伎乐天》则以明澈优美的完整中国传统旋律为主,将轻歌曼舞的飞天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示于人们面前。音乐会最后是法佐·塞伊《水》则从“蓝水”“黑水”“碧水”三个乐章展示了音乐中壮阔的大海、富于生机的湖泊、湍流不息的河流溪水,作曲家本人法佐·塞伊以其精彩多变的现代钢琴技法携同丰富管弦乐音响、多变的节奏律动,表达了对不同形态的水给人的主观印象,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惬意美好,直触心底。五部作品风格迥异,无论是宏大的史诗画卷的渲染,还是心灵情感的深层诉说,都表达了对生命与这个世界的深度解读。

 

      第三场交响合唱音乐会《大地安魂曲》于5月28日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由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国交合唱团与纽伦堡爱乐合唱团上演关峡的《大地安魂曲》及卡尔·奥尔夫(1895—1982)的经典作品《布兰诗歌》。《大地安魂曲》是当代的中国人以西方古老的安魂曲体裁表达当下中国人之殇——汶川大地震,思考生命与死亡、人与自然的关系。创作于二战前夕的《布兰诗歌》则是一部气势恢弘的生命赞歌。两部体裁相同人风格作品共同表达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作曲家对人类终极问题的不同思考。


2016北京现代音乐节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