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现代乐集民族室内乐音乐会
2025年5月20日/周二 15:00
中央音乐学院 演奏厅
曲目
黄文 《宴之游荧》为琵琶、二胡、笙、钢琴与打击乐而作的混合编制五重奏 10’
乐言 《intro》为琵琶和笙而作
《独石II》为古琴、电子音乐而作 15’
——————中场休息——————
文子洋 《野望》为二胡与5位民乐演奏家而作 10’
金卓晟 《异乡人》为扬琴、二胡、古琴与钢琴而作 10’
卡罗琳·陈 《与引力的关系》为视频与四重奏(二胡、古琴、打击乐、钢琴)而作 18’
乐团介绍 / Introduction
AIR现代乐集
AIR现代乐集自2019年成立以来,一直以勇于实验、跨文化交流、高技术水准和思维多样性为核心,探索中国民族乐器的创新应用。乐团的目标是突破传统民乐曲目的局限,创造一个更具实验性质的平台,促进国内外民乐创作者和演奏者之间更深层次的合作。通过这种方式,AIR希望拓宽民乐美学的边界,并提升民乐技艺的挑战性。
乐团联合创始人王梓同与乐言一直积极参与这一理念的实践,并在多个项目中做出了贡献。自成立以来,AIR成功举办了多场音乐会和讲座,围绕民乐展开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学术活动。从2019年到2021年,乐团在北京的中央音乐学院和77剧场独立举办了两场专场音乐会。2021年秋季,AIR受邀赴浙江音乐学院参加杭州现代音乐节,并举办了专场演出。
AIR依然通过线上合作,录制了AIRpod系列播客节目,讲解实验音乐的美学理念。乐团还完成了五本民族乐器简明指南的编写,并已完成初稿。2024年11月,乐团受邀赴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举办讲座,分享民族乐器在21世纪的应用前景;12月,AIR再次受邀赴深圳,与深圳音乐学院作曲系的金卓晟教授和龙城CC创意园区合作,举办专场音乐会,继续推动民乐的创新探索。
AIR目前已委约的作曲者有Miles Friday、张昕、金卓晟、刘安琪、刘瑞、Joshua Alvarez Mastel, Janet Sit, Rachel C. Walker、王尔清、余昊田、乐言、Justin Zeitlinger。
乐集联合创始人
王梓同
中央音乐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中央音乐学院BOB拔尖创新人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文华奖获得者,AIR现代乐集联合创始人。他自2007年起师从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于红梅教授,先后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和附中,并于2016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升入本科,跟随胡瑜教授系统学习板胡。同年加入圣风室内乐团并担任首席。2019年和2023年,他两次以民乐系第一名的成绩分别保送进入中央音乐学院硕士及博士研究阶段。
多年来,王梓同活跃于国内外舞台,曾在北京、广州、杭州、济南、新加坡等地举办近十场个人独奏音乐会,广受专业评论界和观众好评。他曾受邀参加联合国成立七十周年纪念演出,亦多次参与重要艺术节与驻地计划。作为当代音乐的积极实践者,他首演了多部新作品,包括获得金胡琴小型作品展演金奖的《澈影·翩跹》,以及在“上海之春”江南风格作品比赛中获得铜奖的《上春五则》。他始终关注二胡语言在当代表达中的多元可能,尝试将传统技艺与实验精神结合,推动创作与演奏边界的拓展。
在民族室内乐的探索方面,王梓同长期随圣风室内乐团在深圳、青岛、成都、北京等地举办专场演出,深度参与多种跨媒介与跨文化的合作项目。他创立的“ AIR现代乐集”以当代民族乐器为核心,注重中西融合与实验音乐语言的开发,策划推出了“ AIR系列音乐会”、“当代民族乐器指南”、“AIR微纪录片”等多个原创项目。乐集以灵活编制、多样风格与学术性策划为特色,受到业内专家及院校师生的广泛关注与好评,逐步发展为中国民族音乐实验创作的重要平台之一。
乐言
乐言近期作品关注于刻板印象、消费文化、工业环境等话题,并探索研究其社会背景,同时努力创造舞台和戏剧环境下的跨学科合作。近期项目包括与巴登-符腾堡表演艺术大学合作的数部戏剧作品。除此之外,他的作品还探索了非西方乐器(特别是传统表演方式的互动和互换)、合作性多媒体装置(包括本科期间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合作)以及现场电子音乐技术。他是“AIR现代乐集”的联合创始人和联合艺术总监。
乐言获得了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的本科学位与优秀生等级。他曾跟随Robert Morris, Carlos Sanchez-Gutierrez, Oliver Schneller, 以及 Ricardo Zohn-Muldoon学习,并获得作曲系的Bernard Rogers纪念奖、Anthony 与 Carolyn Donato奖以及Belle S. Gitelman奖。2024年,乐言毕业于法兰克福HfMDK(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以满分成绩获得作曲硕士学位,在校期间他曾在Orm Finnendahl与Ulrich Kreppein的指导下学习。
作曲家介绍
按节目顺序排列
黄文
黄文,青年作曲家、钢琴家。湖南大学作曲专任教师,湖南民族乐团驻团作曲,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副会长,长沙市音乐家协会音乐创作学会副会长,湖南省音乐家协会钢琴学会理事,历届北京现代音乐节组委会成员。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于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院长、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叶小纲教授,作品曾获中国香港第四届中国音乐钢琴作品比赛银奖,第二届中国 - 东盟音乐节作品比赛最高奖,2018年“琴台·敦煌杯”中国古琴艺术新作品比赛与展演银奖与最佳作品奖,2024年澳洲国际青年艺术节作品特等奖、2024年首届“新时代”中国合唱作品征集入围作品等各作曲荣誉与奖项。
其作品涉猎各音乐领域,参与中外各大音乐节系列音乐会创作及钢琴演出相关活动、2024年国家艺术基金大型项目主创团队成员,作品参演第二届全国民族器乐展演,发表与出版音乐作品、核心期刊与书籍十余部,在国内外多次学术研讨会上进行演讲,为影视配乐,主持和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研究项目,与国内外乐团合作受邀创作并成功在中、美、俄、瑞、澳、新等数国顺利进行作品演出,合作乐团包括国家大剧院交响乐团、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央民族乐团、美国巴德东西乐团、澳门中乐团等在内的多家知名团体。代表作品有乐队组曲《岳麓书院随想》、古琴与乐队《别赋》《秋兰兮辞》、古筝与乐队《踏莎行·春咏》、二胡与乐队《芙蓉花韵》、笙与乐队《岳山赋》、打击乐与乐队《天下洞庭》、室内乐《宴之游荧》《永夜》、混声合唱作品《方向》等。
文子洋
1998年生于成都,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博士。先后师从黄虎威、陈泳钢、贾国平教授,现师从于秦文琛教授。2016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2021年以第一名成绩免试推送至研究生,2024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博士深造。此外,还师从李秀美教授学习钢琴12年。
文子洋是近年来获得关注的青年作曲者之一,自十四岁起出版著作2部,发表作品14首。曾在国内外的40项音乐比赛、征集中获选,包括:多项国家艺术基金、文旅部“时代交响”作品展评(合作)、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终评三强”、苏州金鸡湖作曲比赛一等奖、魏玛国际作曲比赛一等奖等。此外还有乐评、文章在《人民音乐》等刊物发表。与超过20支职业乐团进行过成功的世界首演合作,各类作品上演于美、俄、德、奥、日等十五个国家,演出地点包括具有百年历史的柏林音乐厅、奥地利广播公司爱乐大厅、卡耐基音乐厅、纽约林肯中心等音乐殿堂。同时,文子洋也是享誉世界的维也纳环球(UE)出版社签约作曲家,《人民日报》中国国家奖学金全国百人代表,被《音乐周报》报道为“堪称国内外大奖的收割机”。
金卓晟
作曲家,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助理教授、研究生导师。他的音乐被《纽约时报》形容为“有说服力,难以忘怀”。他的创作注重织体与音色的关系,强调音乐的逻辑性与音色的多样性,作品常融入深厚的文学背景。
金卓晟荣获二十余项国际大奖,为中国内地首位获得Matan Givol作曲比赛和Salvatore Martirano作曲奖金奖的作曲家。其他奖项包括2019年武满彻作曲赏、2021年入野赏、2021年Novalis作曲奖等。其交响乐作品《蜃景》入选人民音乐出版社“新时代中国交响作品原创精粹”。
他的作品在全球二十五个国家上演,参与北京现代音乐节、IRCAM-Manifeste、Festival Archipel等国际音乐节,并与东京爱乐乐团、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Klangforum Wien等知名乐团合作。乐谱由法国BabelScores代理发行,部分作品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卡罗琳·陈
卡罗琳·陈为超市、拆迁地区、和黑暗的空间写作了音乐。她的作品从声音、文字、光、图像和动作等层面重新设定了日常行为,为我们的听觉习惯进行调音。她研习古琴演奏十余年,该乐器演奏传统中固有的自我沉思特性给予了她聆听社会中各种空间的灵感。她最近的项目包括Klangforum Wien以及洛杉矶爱乐新音乐团体的委约作品。
卡罗琳·陈的作品被纽约时报评价为“当夜最具有吸引力的作品……一场安静但繁茂华丽的沉思”。她获得了Fulbright计划、Paul and Daisy Soros Fellowships for New Americans协会、斯坦福大学Sudler Prize、ASCAP Foundation Fred Ho Award等机构支持以及赞助,并被MATA 艺术节、impuls 艺术节、以及 Emory Planetarium等机构委约创作。她的作品曾在24个国家展演,其中具体地点包括了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以及the Kitchen、洛杉矶的迪士尼音乐厅和Geffen现代艺术博物馆、休斯顿的Menil收藏、芝加哥现代艺术博物馆、毕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展馆、冰岛CYCLE音乐节、北京激发研究所等等。她有幸与SurPlus、Southland、旧金山当代乐团、Pamplemousse、Mocrep、Curious Chamber Players、Chamber Cartel、Die Ordnung Der Dinge、orkest de ereprijs、S.E.M.、red fish blue fish、Wild Rumpus以及The Syndicate for New Arts等优秀音乐演奏团体合作。
卡罗琳·陈的文章在《MusikTexte》、《实验音乐年鉴》以及《新百年述评》等杂志刊登。她获得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博士学位、斯坦福大学的现代思想与文学专业研究生学位和音乐本科学位;在斯坦福大学期间完成了关于自由即兴和激进政治观点的优秀论文。她现居于洛杉矶。
AIR现代乐集演奏家介绍
琵琶:樊怡凝
樊怡凝四岁习琴,启蒙于祖父樊华丽教授。2009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师从杨宝元教授。2010年升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师从樊薇教授,2020年保送至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2023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师从章红艳教授。现为中央音乐学院弹拨乐团、艺境室内乐团、AIR现代乐集成员。
古琴:吴雪盟
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青年古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硕士,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古琴专业教师。2003年启蒙于古琴演奏家、教育家杨青先生;2009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师从古琴演奏家陈雷激先生;2015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本科,师从古琴演奏家赵晓霞副教授。2017年考取作曲第二专业,师从姚晨教授、田田副教授。
2019年保送本校攻读硕士研究生;2017年获文化部第六届全国青少年民族乐器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原文华奖)独奏类青年A组最高奖;2017年获第二届“平湖杯”古琴艺术展演职业组金奖;2016年获AACE纽约国际音乐大赛弹拨类专业A组金奖。
古筝:孙雅姝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古筝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古筝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袁莎教授,中筝学院古筝专业主讲教师,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古筝教师,中央音乐学院“央音展演”艺术委员会成员,北京十二中联合总校太平桥学校学生民乐社团特聘古筝教师,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公共区VOL岗位志愿者,“新未来”全国美育展演专家评审。
在校期间踏实进取、成绩优异,多次荣获硕士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荣誉。曾担任校团委志愿服务管理中心主任、实践部部长,组织策划元旦晚会等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校实践支教团队获得“2021年北京共青团首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优秀个人”与“2022年先进工作者”称号。
扬琴:冯汝媛
冯汝媛,中央音乐学院首位扬琴专业博士(在读),师从刘月宁教授。第七届舞台艺术领域最高奖“文华奖”获得者,亚洲扬琴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乐器协会扬琴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央音乐学院“茉莉花”扬琴重奏团核心成员,AIR现代乐集成员。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多次获得教育部“国家奖学金”以及中央音乐学院各类奖学金和荣誉称号。
担任《长城组曲—新时代中国扬琴原创作品集》主编;《乐器演奏能力测评—扬琴》全国考级教材副主编;《中国音乐轻松学—扬琴》(全球首套中英双语视频书谱教材)配套示范演奏;《扬琴重奏新作品集》、《扬琴获奖新作品曲集》、《扬琴创编新作品集》编委。2021年参与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国传统器乐专题”扬琴百科相关条目。
笙:段熙鹏
段熙鹏,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2024级笙专业博士研究生,AIR现代乐集成员,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室内乐专项人才培养”项目入选者,师从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磊教授。自幼跟随父亲学习笙演奏,201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杨守成教授。2020年保送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打击乐:董羿琳
青年打击乐演奏家、编导,中央音乐学院青少年展演评委、曾任国家汉办“孔子音乐学校”讲师、现就职于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集 CCTV 中国器乐电视大赛季军、中国政府“文华奖”、全国青少年打击乐大赛第一名、新加坡国际华人打击乐大赛金奖等奖项于一身。2010-2023 年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本科、研究生,师从中国打击乐泰斗、学科创始人李真贵教授,中央音乐学院王建华教授、乔佳副教授、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演奏家马琳。
作为活跃在舞台上的演奏家,董羿琳演奏风格极具张力、技术全面,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受邀参演“2008 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鸟巢文艺演出、“2022 北京冬奥会”奥运村世界音乐会,作为主要演员受到奥组委嘉奖;作为文艺工作者参演 2025 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的“春节团拜会”,近距离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及社会各界人士奉献高水平精彩演奏;与中国政府文旅部“欢乐春节”项目出访北美,创下肯尼迪艺术中心千禧剧场上座率最高音乐会之一的记录;与格莱美得主、知名作曲家谭盾合作,在歌剧《茶》中饰演“乐神”将打击乐以戏剧形式展现在舞台上;在纪念中国动画百年交响舞曲《大圣传奇》中,担任中国打击乐独奏。并参与张艺谋导演电影《长城》、乌尔善导演电影《封神·第二部》打击乐演奏、配乐及音乐作业。
钢琴:栾景旭
栾景旭,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青年钢琴艺术指导教师。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师从旅德钢琴博士、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赵聆教授。
200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2010年获得保送资格进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201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曾师从苏迈副教授、金爱平教授和邵丹教授。2020年以总排名第一的成绩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曾获得德国“Ocean Classical Award”,上海喜马拉雅钢琴比赛专业组金奖,北京市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圣彼得堡&国际音乐家青年组金奖、德国汉诺威吉泽金国际钢琴专业青年组一等奖、海顿国际钢琴大赛C组特金奖等国内外奖项。同时,栾景旭在民族音乐的协作中颇有心得,与多位当今著名民乐演奏家都有过成功合作;是多项大赛钢琴艺术指导,其中包括金钟奖、文华、敦煌杯、昭君杯等民乐赛事。
(特邀)长笛:林笑语
青年长笛演奏家、当代艺术策划人。作为中国目前最为活跃的当代独奏者之一,她的艺术实践以长笛这一原声乐器为核心,同时广泛涉足于电子音乐、多媒体剧场、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多个领域。近年来,她作为中国-东盟当代室内乐团、陈晓勇作曲工作坊与ELA上海友人室内乐团的独奏长笛,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北京当代乐团的特邀长笛参与了众多学术展演、研讨及公众项目。
林笑语师从邵兵、马勇、朴美香、Cynthia Meyers和John Heiss等知名音乐家,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和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在校期间,她曾担任当代音乐理论学部助教职位,并于2018年联合创办美国Alinéa当代室内乐团;2020年,她获得由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颁授的学科荣誉毕业奖、全期院长奖学金以及约翰·凯奇当代音乐杰出贡献奖;2022年创立此在艺集艺术交流平台(Dasein Contemporary Art Collective),致力于推动当代艺术的跨界交流与创新。
(特邀)声音制作:肖翔
中央音乐学院电子音乐作曲研究生,师从关鹏教授。研究生时期专注音乐与计算机编程、音乐与人工智能、交互音乐等方向的研究,为Arduino单片机、MaxMSP、Monome Norns音乐计算机、Eurorack模块合成器等平台设计乐器与作品。2017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应用类二等奖,2021年SHCR音乐节演出,2024年杭州国际电子音乐节演出。
作品简介
按节目顺序排列
黄文《宴之游荧》为琵琶、二胡、笙、钢琴与打击乐而作的混合编制五重奏(2017/2025)
君看落空阔,何异大星芒。独处于天地,夜步逐荧光。那时的萤火虫飞舞群山里,在那泱泱的黑暗中熠耀着;此刻,也许要熄灭的萤火在心中复燃起来,热力和光明鼓荡着我。
乐言《intro》为琵琶和笙而作+《独石II》为古琴和电子音乐而作
《独石 · II》是我为独奏乐器与电子音乐写作的“独石”系列的第二首。独石(monolith)的概念是很模糊的—它是一个巨大的、单一的物体,通常具有纪念碑或是宗教仪式的意义。我以这个词命名,是因为这个系列探索了独奏乐器的一个特定肢体,有意避开了“旋律和伴奏”等传统的声音形态。当人站在独石之前,总是会被其单一外表所反映的巨量信息所震撼;这个系列同样也会尝试探索一个单一肢体所能达到的极限密度和听觉上的戏剧效果。
《独石·II》的灵感来自张大千的泼彩山水:作画者大面积地将墨水随意泼洒在宣纸上,然后根据其得到的形状即兴作画。本曲使用了频谱延迟(spectral delay)的技术将古琴独奏的泛音扩展,形成涟漪一般的效果,一定程度上模仿了泼彩的状态。乐曲在“泼彩”效果和古琴的传统技法之间不断切换,最后共存并形成一个完整的肢体。
本次在BMMF的演出中,我与中央音乐学院电子音乐作曲研究生肖翔合作,进一步增强了电子音乐处理的效果,并对乐曲内容进行了各方面的扩张。
文子洋《野望》为二胡与5位民乐演奏家而作
凝视旷野时想起三句小诗,构成了作品的三个部分。
默山 ——「远山静默,弦音清冷如霜。」(余光中)
暗夜——「黑夜从大地上升起,遮住了光明的天空。」(海子)
幽弦 ——「琴音幽远,如冥河之歌。」(但丁)
胡琴以作者的视角演奏了孤独而哀怨的羌笛之声。
金卓晟《异乡人》为扬琴、二胡、古琴与钢琴而作
《异乡人》献给所有因种种缘由,再也无法归乡的游子。曲中,一段失真的旋律与微分调音的扬琴独奏交替流转,直至远方破碎消散。
卡罗琳·陈 《与引力的关系》为视频与四重奏(二胡、古琴、打击乐、钢琴)而作
我坐下,地球也坐下。我与它无时不刻互相吸引。通常我不怎么想这些,除非什么东西开始运动。当我跌倒,我的身体与大地相遇;即便我转移注意力,这股拉力仍旧在运作。引力永远存在,无形地牵引着一切。而坠落将其照亮了。
这是一个坠落的集合。我收集了各种人讲述关于坠落、跌倒的故事以及引力的理论解释,并将其制作成静态和坠落中摄影与录音文字互相交织的素材;而四人的室内乐队则对这些素材产生回应——有时是标准化的、有时是游戏一般的。
《与引力的关系》受Music at the Anthology, Inc.委托,为2014年MATA新音乐节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