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9 15:00:00

北爱尔兰Hard Rain合奏团音乐会

1747029584223916.jpg

北爱尔兰Hard Rain合奏团音乐会

2025年5月19日/周一 15:00

中央音乐学院 演奏厅

 

钢琴:丹尼尔·布劳威尔 

小提琴:西亚兰·麦凯布

大提琴:大卫·麦肯

长笛:艾斯琳·阿格纽 

单簧管:威廉·柯伦

 

曲目

 

格雷格·卡弗雷        《落日云霭》(2013)           8'

 

张书皓     《三匿象》(2024)为中音长笛与钢琴而作     8’

 

倪辰康    《炮龙舞》(2022)为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而作     7’

 

安妮塔·莫维尼     《玛查的回响》(2023)      10'

 


——————中场休息——————

 


瑞安·莫洛伊     《戈特纳根二号》(2016)      11'

 

王阿毛    《弄竹弹丝》(2017)为长笛与钢琴而作     9'4"              

 

宋玥           《铁马》(2020)          8'

 

杰夫·汉南     《突发新闻》(2024)          11'

 


乐团介绍 / Introduction

 


1747030163905462.jpg

暴雨合奏团


暴雨合奏团是北爱尔兰最具先锋性的当代音乐团体,由一群世界级音乐家组成,他们专注于现代音乐的演奏。

作为2024年柏林“古典未来”音乐节的展演团体,暴雨合奏团由作曲家格雷格·卡弗雷于2013年创立。乐团在故乡贝尔法斯特及更广地域范围内完成了多部作品首演,并为新音乐培育了忠实的听众群体。

暴雨合奏团参与录制了多张广受好评的专辑,包括《根生向上》《廷德尔效应》以及他们的首张双CD专辑《可怖之美》。其中《可怖之美》曾被英国《卫报》评为 “本周最佳”,收录了十一位爱尔兰作曲家的作品,《音乐杂志》评价该专辑“展示了这种类型合奏团在音乐表现上的丰富多样……就其演奏水准和委约作品广度而言,这套唱片让人对暴雨合奏团在第二个十年中继续推广爱尔兰作曲充满期待”。

在其主场举办成熟的音乐季外,暴雨合奏团还活跃于英国与爱尔兰各大音乐节,包括哈德斯菲尔德当代音乐节、都柏林新音乐节、声呐音乐节、城墙音乐节、贝尔法斯特国际艺术节。乐团的国际演出足迹更延伸至智利“音乐时刻”音乐节、柏林萨尔琴音乐厅与霍尔茨市场文化区、阿姆斯特丹“新音符”音乐节,以及圣安德鲁斯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和伯明翰音乐学院等知名学府。2025年,乐团将在欧洲、南美和亚洲的国际舞台上展开广泛巡演。

暴雨合奏团作为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的驻校乐团,致力于在各个培养阶段与学生紧密合作,激励新一代作曲、演奏及音响工程专业人才的成长。乐团开展的外展与教育项目还包括阿尔斯特大学合作项目,北爱尔兰电影配乐学院(与Dumbworld合办)、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教学项目,贝尔法斯特指挥大师班,德雷克音乐项目,英国作曲家协会基金会合作特设人才发展计划,以及与阿尔斯特青年管弦乐团的长期合作。

暴雨合奏团在北爱尔兰艺术委员会的鼎力支持下,已成为推动当地艺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乐团通过创新的演出策划,迄今已委约创作约80部作品并完成众多全新作品的世界首演。其音乐会既为观众搭建了直通作曲家创作思维的独特桥梁,也为顶尖演奏家提供了展示专业技艺的舞台,更以创新理念与艺术热忱激励着新一代音乐家的成长。乐团高度重视跨艺术门类合作,与少女航程舞蹈团(Maiden Voyage Dance)、贝尔法斯特艺术学院视觉艺术家、影像艺术家史蒂夫·李以及多位作家、诗人建立了稳定的创作伙伴关系。



作曲家介绍 / Composers

按节目顺序排列


 

1747030276922225.jpg

格雷格·卡弗雷

 

爱尔兰作曲家格雷格·卡弗雷毕业于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师从皮尔斯·赫拉威尔教授与复杂主义作曲家詹姆斯·克拉克,2002年获作曲专业博士学位,其作品由国际音乐机构委约创作,并在全球多地演出。

他荣获的重要作曲奖项包括:2012年5月意大利“对位”国际作曲比赛一等奖;2008年布鲁塞尔ISME-IVME第二届国际作曲比赛决赛入围奖;2012年陶凯音乐出版社国际作曲奖及美国明日音乐国际作曲奖。他的管弦乐作品《可怖之美》在第四届乌诺·克拉米国际作曲比赛中获评"推荐作品",评审团成员包括马格努斯·林德伯格与埃尔基-斯文·图尔。2021年,其吉他与管弦乐作品《环境II》在乌克兰国际指挥联盟作曲比赛中荣获室内管弦乐类别奖项。同年,他代表爱尔兰参加在中国举办的国际现代音乐协会世界音乐日。

近期,他荣膺“重要个人艺术奖”——这是北爱尔兰艺术委员会授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此外,他还获得2022年英国作曲家协会基金会作曲家奖,并受"音乐家援助组织"资助。

作为暴雨合奏团创始人,格雷格担任艺术总监长达十年,直至2023年卸任。

 

 

1747030360355485.jpg

张书皓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在读硕士研究生。现师从叶小纲教授。其作品曾在多个活动及音乐节中演出,包括小提琴作品《复苏》被选为第二届哈尔滨国际音乐比赛小提琴组必赛曲目,并在比赛中收获选手与评委的一众肯定。管弦乐作品《青春序曲》在2022年中国文联举办的“礼赞新时代”——原创交响乐展演活动中,于报名的355部作品中脱颖而出,由著名指挥家俞峰与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公演。

 

 

36777777.jpg

倪辰康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科研流动站在站博士后(合作导师周湘林教授),上海纽约大学作曲助教,《中国音乐创作与指挥实践》团队(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青年骨干。师从于邓尔博教授、强巍昊教授、Wolfgang Schultz教授、陈晓勇教授、Peter Michael Hamel教授、Markus Hechtle教授和Wolfgang Rihm教授以及周湘林教授。

受多个国内外乐团或演出团体委约创作并演出。曾多次获得国内外作曲比赛奖项。其中作品《寂想之夜》被收录为法国奥尔良国际钢琴比赛的“上海音乐学院作曲家特别奖”曲目。部分音乐作品与文章曾在《党政论坛》、《音乐创作》、《解放日报》上刊登发表。作品曾获2023年上海文化发展基金孵化项目资助。

 

 

1747030559471063.jpg

安妮塔·莫维尼

 

安妮塔·莫维尼,获奖作曲家、教育家兼演奏家,现居北爱尔兰唐郡。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与约克大学,2021年以作品《黑暗音准》荣获第五届彼得·罗瑟基金会暴雨作曲奖,2023年凭借无伴奏应答圣歌《喜乐之光》摘得查尔斯·伍德作曲大赛桂冠。其创作获得北爱尔兰艺术委员会与英国作曲家协会基金会等机构支持,合作团体涵盖众多合唱团、室内乐团及独奏家。近期作品包括为暴雨合奏团所作的《皮埃雷特》、萨克斯四重奏《蚀》,以及为钢琴与女声创作的《往昔:四季民谣》。目前正致力于钢琴独奏、大提琴独奏作品及一项大型戏剧项目的创作。

 


3673633333.jpg

瑞安·莫洛伊


瑞安·莫洛伊的创作横跨当代音乐与传统爱尔兰音乐边界,这源于他作为小提琴手与钢琴家在爱尔兰传统音乐领域的深厚造诣。二十余年来,其五十余部作品在四大洲上演,并频繁亮相于BBC、爱尔兰国家广播电视(RTÉ)及阿尔斯特电视台(UTV)等媒体平台。2024年,他荣膺爱尔兰TG4电视台"格拉达姆·西奥年度作曲家"大奖。其委约方包括RTÉ、BBC等权威媒体,以及丹麦弦乐四重奏、阿尔斯特管弦乐团、爱尔兰室内乐团及暴雨合奏团等顶尖团体。作为爱尔兰代表,他先后亮相国际现代音乐协会(ISCM)世界新音乐日——香港(2015)、温哥华(2017)及奥克兰/基督城(2022)。

作为钢琴家、作曲家与编曲家,他参与录制三十余张专辑,2020与2021年连续入围RTÉ广播一台民谣大奖最佳民谣器乐演奏家提名。其首张独奏专辑《钢琴音画》(pianophony,2019)被誉为"传统钢琴演奏的里程碑",近期作品《木槌与纽扣》(casúir 's cnaipí)及《钢琴拳击》(PIANOBOXING)更展现其对传统钢琴语汇的创新探索。2025年,达拉·摩根将与阿尔斯特管弦乐团录制其小提琴协奏曲,他同时正为德国小提琴家卡塔琳娜·乌德创作小提琴与乐队新作。现任爱尔兰国立梅努斯大学作曲副教授,并由爱尔兰当代音乐中心代理。

 

         

26727222.jpg

王阿毛 


博士,现为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其作品曾在许多著名的活动和演出场地中演出,包括第23届纽约爱乐双年庆-美国作曲家交响乐团Underwood新音乐试奏会、美国阿斯本音乐节、纽约茱莉亚学院聚焦音乐节、加拿大班夫中心、NCPA青年作曲家项目、北京现代音乐节、中国交响音乐季展演等活动。她曾与美国作曲家交响乐团、堪萨斯城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等机构合作演出。王阿毛博士在亚洲和美国曾荣获诸多奖项和资助。作品曾获2018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项目资助,2017年敦煌杯琵琶作品独奏新作品展评金奖,美国密苏里州音乐教师协会颁发的作曲家委约奖等奖项。

 

 

32673673333.jpg

宋玥


宋玥,旅居爱尔兰都柏林的中国作曲家、钢琴家,现为爱尔兰当代音乐中心签约艺术家。她先后获得中国音乐学院作曲学士学位、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硕士学位,并于2023年在都柏林理工大学音乐与戏剧学院取得作曲专业博士学位。

其创作涵盖歌剧、交响乐、民族管弦乐、室内乐、独奏及电子音乐等多种体裁,作品由碰撞乐团、康坦波弦乐四重奏、协和乐团、非常规管弦乐团及爱尔兰国家交响乐团等团体在奥地利、加拿大、中国、爱沙尼亚、法国、意大利、爱尔兰和美国等多个国家的音乐节上演。宋玥的创作特色在于注重与演奏者的合作,巧妙融合表演者的个人特质,尤其擅长将音乐与叙事创新结合,其歌剧作品多由本人撰写脚本。

她曾荣获世界作曲大赛、欧洲作曲家比赛及女性作曲家大赛等多个国际奖项。其作品由Crash Records唱片公司出版,最新专辑《低音单簧管与电子音乐》由North Bull唱片公司发行。

 

 

111111.jpg

杰夫·汉南


杰夫·汉南出生于英国伦敦,师从迈克尔·芬尼西学习作曲,后于曼彻斯特大学攻读音乐专业,1993年毕业。1998年凭首部成熟作品《繁文缛节》荣获荷兰高德阿姆斯国际作曲奖,2007年又以《生命之血》获第五届马伦科国际作曲奖。其作品曾亮相都柏林作曲家实验室、哈德斯菲尔德当代音乐节、伦敦小交响乐团"国家之声"系列音乐会、奥地利文化论坛"声纳"等国际音乐节,并在英国广播公司"新音乐秀"、"此刻聆听"、法国音乐电台"世纪之声"等知名音乐栏目播出。合作演出团体包括爱尔兰国家交响乐团、斯基普顿室内乐团、伦敦小交响乐团、IXION新音乐团体、荷兰艾夫斯合奏团、加拿大CONTINUUM现代音乐团体,以及EXAUDI声乐合奏团与男高音歌唱家安德鲁·斯坦普斯。2019年凭《袖珍宇宙》斩获艾弗·诺韦洛作曲家奖。

汉南同时从事影视音乐创作:为获奖动画《卡哈尼卡尔》(南迪塔·贾因执导)配乐;担任英国电影学院奖提名短片《邀舞》(西里·罗德内斯执导)作曲;参与故事片《永恒》(莱昂纳多·拉卡执导)与《克里斯蒂娜小姐》(亚历山德鲁·马凯伊执导)的管弦配器工作,后者获罗马尼亚戈波奖最佳原创音乐奖。其编曲作品包括将埃尔加的《谜语变奏曲》改编为钢琴四重奏,并将约翰·威廉姆斯为电影《超人》创作的序曲与主题音乐改编为钢琴二重奏。

杰夫·汉南现居爱尔兰都柏林,音乐版权由荷兰多内姆斯音乐出版社(Donemus)代理。

 


作品简介 / Program Notes

按节目顺序排列


格雷格·卡弗雷《落日云霭》(2013)

本作品是一首融合叶芝诗歌意境的挽歌式作品,展现了作曲家对诗作的个性化诠释。不同于学界将这首诗解读为传统价值在现代性冲击下衰微的安魂曲,作曲家在音乐中表达了更为纯粹的失落情感。创作技法上,作品反映了作曲家当时对构建更空灵、更“唯美”的音响世界的探索。该作后来发展为三乐章大型作品《可怖之美》的第一乐章,现有室内乐与管弦乐两种编配版本。但《落日云霭》始终保持着独立于母作的完整演出价值。此曲为纪念作曲家已故兄长马克·卡弗雷而作。

 

张书皓《三匿象》(2024)为中音长笛与钢琴而作              

这部为中音长笛与钢琴创作的现代派二重奏以花的生命韵律为时间轴线,通过三个相互渗透的乐章建构起「含苞」「幽绽」「瞬逝」的声态空间。长笛以气声技法模拟花茎中暗涌的汁液流动,钢琴则以泛音列音响震颤铺陈出月光浸润的土壤质地。第二部分中,长笛声部通过循环呼吸构建出花瓣次第舒展的立体声场,钢琴的错位重音如露珠坠落般击碎时间的线性叙事。最终,一段以十二音序列为和声低音控制的片段将长笛的长短织体结合与钢琴踏板延音构成消逝的弥留轨迹,在持续坍缩中完成对「绽放即凋零」的哲学解构。

 

倪辰康《炮龙舞》(2022)为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而作       

炮龙节是宾阳县一带汉族、壮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综合性民族民间节庆。该节日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获评“中国最佳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参加炮龙节的游客一度超过50万人次。

作品以《炮龙舞》为题,着重描写节庆中的舞炮龙盛会,以音乐的方式渲染出炮龙由远及近,炮声震天,群龙在青烟中翻腾欢舞的景象。正所谓“鞭炮声不停,舞龙不止!”。作品旨在通过渲染民众尽情享受传统文化带来的狂欢场景,让人们体会浓浓的狂欢节气息。

 

安妮塔·莫维尼《玛查的回响》(2023)               

《玛查的回响》由北爱尔兰艺术委员会资助,为双部曲项目的第二部分,创作灵感来源于凯尔特神话中阿尔斯特战争女神玛查的传说。该系列首部作品《水银》为室内合唱而作,由塞西莉亚合唱团于2023年6月首演,讲述了玛查的传奇故事,终章以她对阿尔斯特全体男性发出的著名诅咒作结——当他们最需要力量之时,必将承受妇人分娩之痛。

为暴雨合奏团创作的《玛查的回响》,以回声与“迷雾”般的音效重现了《水银》的部分主题动机。作品核心段落是一首基于原合唱片段改编的众赞歌,再现了玛查要求丈夫克鲁尼乌克立誓保守的秘密:"勿向世人提及我,因无人知晓玛查能御风而行。"

 

瑞安·莫洛伊《戈特纳根二号》(2016)             

《戈特纳根二号》是对人与地域、景观之间关联的个性化沉思,深刻探索了归属于某片特定土地的独特体验。本作品由暴雨合奏团委约创作,并获北爱尔兰艺术委员会资金支持。

 

王阿毛《弄竹弹丝》 (2017)为长笛与钢琴而作

“丝竹”意为中国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琴与箫是其中较能代表中国文化与音乐精神的两种乐器。其音乐语言和美学思想被世人传承和喜爱,不仅影响了中国音乐的风格发展,亦影响了中国人生活价值观的形成。尽管《弄竹弹丝》是受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2018年聚焦音乐节委约,为一支西方木管乐器和钢琴而创作的,但旨在通过西方乐器传达中国琴、箫音乐的艺术品性和对中国文人精神的尊崇。

 

  宋玥《铁马》(2020) 

本曲演绎西汉名将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的传奇事迹。这位汉武帝时期的军事天才18岁即率800轻骑深入漠北(今蒙古地区),重创匈奴联盟,不仅阵斩单于祖父,更歼敌2000余人,俘获匈奴贵族多人。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两度出征河西走廊,大破休屠、浑邪二王,为汉王朝掌控这一战略要地。此役不仅开辟了直通中亚的丝绸之路北道,更引进大宛汗血马(即今阿哈尔捷金马),大幅提升汉军骑兵战力。这位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年轻统帅,其功绩被东汉史家班固载入《汉书》:

"骠骑冠军,飚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祁连。"然天妒英才,霍去病23岁英年早逝,恰应“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之古谚。音乐处理上,作品通过大幅滑音模拟传统乐器音色,并融入游牧民族长调民歌元素,以辽阔音场展现草原苍茫气韵。

 

杰夫·汉南《突发新闻》(2024)  

《突发新闻》是用音乐讽刺电视新闻循环报道的作品。尼尔·波兹曼在其1985年著作《娱乐至死》中指出:电视本质上无法承载严肃内容,正如人们无法通过烟雾信号进行哲学思辨。他认为当电视试图表现严肃时恰恰最为危险。本作品标题采用双关修辞,与作曲家1999年为同类编制创作的《离心力蜂鸟》形成姊妹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