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8 15:00:00

美国Ulysses四重奏室内乐音乐会

1747026938304812.jpg

2025年5月18日/周日 15:00

中央音乐学院 演奏厅

 

曲目

 

卡罗琳·肖        《平面与立面》(2015)              14’

I 椭圆

II 切花花园

III 草本花镜

IV 柑橘温室

V 山毛榉树

 

龚晓婷       弦乐四重奏《东风入韻》(2024)         14’

 

赛斯·格罗斯汉德勒  《弦乐四重奏舞曲》 (2024)      10’

I 前奏曲

II 帕萨卡利亚

III 库朗特舞曲

IV 小步舞曲

V 里戈东舞曲



—— —— —— —— 中场休息 —— —— —— ——

 



李昕艳     弦乐四重奏《桃花源记》 (2017)     10’

 

克里斯蒂娜·布伊        《灵魂》 (2024)                 17’

 

陈仰平    弦乐四重奏-音响雕刻《距离的赋格》(2025)    10’

 

琼·塔尔    《狂野之夏》 (2017)         10’



乐团介绍 / Introduction


1747027368184414.jpg

尤利西斯弦乐四重奏

 

尤利西斯弦乐四重奏以其“层次丰富的音色表现”“邃的庄严美”及“令众多四重奏组合心驰神往却难以企及的默契配合”获得《斯特拉迪瓦里》杂志盛赞。《留声机》杂志评价他们“既能以精妙的艺术造诣、非凡的想象力与蓬勃的活力诠释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全集,亦能完美驾驭跨越古今的多元作曲家作品”。该团在纳沃纳唱片公司发行的首张专辑《吉普赛民谣掠影》被《艺术纵横》杂志评为“年度最佳古典唱片之一”。

尤利西斯四重奏成立于2015年夏季,在2016年菲舍夫全美室内乐大赛摘得总冠军及金奖。此后,他们在2017年美国音乐奖、2018年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2019年越南国际音乐比赛中均获得一等奖,并在2017年大阪国际室内乐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乐团成员来自加拿大、美国及中国台湾省,演出足迹遍布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伦敦威格莫尔音乐厅、哈尔滨大剧院、波士顿乔丹音乐厅和台北国家音乐厅等顶级场馆,并与林肯中心室内乐协会、瑞士巴塞尔室内音乐节、西班牙毕尔巴鄂爱乐协会、西班牙胡安·马奇基金会、香港首演音乐节、加拿大国家艺术中心、秘鲁利马爱乐协会、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音乐节、哥伦比亚波哥大胡里奥·马里奥·圣多明戈大剧院等知名艺术机构保持密切合作。2019至2022年期间,尤利西斯四重奏全体成员入选茱莉亚音乐学院丽莎·阿恩霍尔德学者计划,作为该院指定的驻校研究生弦乐四重奏开展艺术活动。

2023年,乐团成为波士顿GBH公共广播电台驻团四重奏,是全美唯一享有广播电台驻团荣誉的弦乐四重奏。

乐团成员毕业于茱莉亚音乐学院、曼哈顿音乐学院、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波士顿音乐学院和北德克萨斯大学。音乐家们使用的乐器与琴弓,由大师基金会及私人收藏家慷慨出借。尤利西斯四重奏作为青年交响乐团联盟(YSOA)官方合作艺术家,获得夏尔音乐与康诺利音乐的专项支持。



作曲家介绍 / Composers

按节目顺序排列



4784895780.jpg

卡罗琳·肖

 

卡洛琳·肖是一位游走于不同角色、流派与媒介之间的音乐家,致力于探索一个从未被聆听却永恒存在的声音宇宙。她以制作人、作曲家、小提琴家及歌手等多重身份活跃于合作创作领域。肖曾获普利策音乐奖、耶鲁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四项格莱美奖及托马斯·J·沃森学者奖,曾为罗莎莉亚、芮妮·弗莱明、马友友、泰勒·佩克、纳斯、肯伊·威斯特、洛杉矶爱乐、纽约爱乐等横跨多元音乐领域的标志性音乐家及团体创作。近期影视与舞台音乐项目包括:PBS纪录片《达芬奇》(肯·伯恩斯)、《沉默的朱莉》(莱昂纳多·范·迪尔)、剧集《弗莱什曼有难》(FX/Hulu联合出品)、《天空无际》(约瑟芬·德克尔执导/A24影业出品)、罗莎莉亚专辑《MOTOMAMI》声乐创作、英国国家剧院《萨勒姆的女巫》(林赛·特纳)、纽约城市芭蕾舞团《帕蒂塔》(贾斯汀·佩克)、《白鲸记》(吴曾)、《生命》(甘迪尼杂技团与坎宁安舞蹈基金会联合呈现)。当前巡演合作团体包括:Sō打击乐团、Ringdown、阿塔卡四重奏、Roomful of Teeth、Graveyards & Gardens、加布里尔·卡哈恩及卡慕斯四重奏。



1747027716603373.jpg

龚晓婷


博士,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博士后合作导师,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访问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学者。她独树一帜的作品被誉为“‘新而不怪,美而不俗’的新的现代中国音乐的风格”。她曾多次获得“金钟奖”等国内外奖项,作品亦入选国家级藏书《中国音乐百年作品典藏》及《新时代中国交响作品原创精粹》、“新时代交响——全国交响音乐作品征集”等。她曾在巴黎成功举行个人钢琴作品音乐会;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在国家大剧院及北京音乐厅为其举行两次个人交响作品音乐会,她也是第一位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个人音乐会的女作曲家。龚晓婷目前出版有四张个人CD专辑、两部钢琴曲集、两部专著及一部法语译著。教学成果突出,其学生作品、论文多次获奖;她主讲的课程、撰写的教材分别获得“北京市高校优质本科重点课程、重点教材”。她曾获得全国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



28289890.jpg

赛斯·格罗斯汉德勒


赛斯·格罗斯汉德勒于1979年毕业于俄勒冈州波特兰市里德学院,获音乐学士学位,主修作曲。在攻读法律学位及此后长达35年的律师执业期间,他长期活跃于纽约与芝加哥地区的室内乐舞台,以钢琴家身份参与演出。2018年卸任律师职务后,他重拾作曲主业,并持续演绎个人与他人的作品。近年来,其管弦乐与室内乐作品由卡尤加室内乐团、群山交响乐团、尤利西斯弦乐四重奏、泰拉弦乐四重奏、马尔门弦乐四重奏、曼哈顿室内乐演奏家乐团、纽约古典演奏家乐团等院团呈现。其新作《永恒之爱》(单簧管、大提琴与钢琴三重奏)将于6月在马萨诸塞州大巴灵顿举行世界首演。



378788888.jpg

李昕艳

 

李昕艳博士任教于美国巴德音乐学院美中音乐研习院,教作曲课和中国音乐系列课。她获得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作曲博士学位,中国音乐学院作曲学士学位和音乐理论硕士学位。她的作品上演于美国阿斯本音乐节,卡内基音乐厅,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美国国家歌剧中心,当代作曲家音乐节,北京国际室内乐音乐节,国际双簧乐器学会年会,北欧国际大管研讨会,中国国家大剧院,哈佛大学等。

    李昕艳博士两次担任阿斯本音乐节客座作曲家。她的六重奏《蒙古印象》被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报道并广播;其专访与六部作品被瑞典国家广播电台广播。其木管五重奏《摩梭奇葬》由阿尔巴尼录音公司出版发行。她为雨果奖得主Ken Liu翻译的老子《道德经》而作的音乐由纽约八板中乐团录音并由Audible发行。演奏过她作品的音乐家暨团体包括第八只黑鸟,PRISM萨克管四重奏团,美国作曲家交响乐团,巴德当代乐团,奥马哈交响乐团,卑尔根木管五重奏团, Cassatt弦乐四重奏团,以及美国的费城、巴尔的摩、明尼苏达、底特律、夏洛特、加拿大蒙特利尔、挪威卑尔根等交响乐团和丹麦室内乐团的首席音乐家们。她获得美国ASCAP莫顿·古尔德青年作曲家奖,美国作曲家交响乐团Underwood新作品奖,许常蕙国际音乐创作奖,国际双簧乐器学会Schwob作曲奖,LunArt音乐节作曲奖,以及美国国家基金会和纽约州艺术基金会委约奖等。

    李昕艳博士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化,为中国民乐创作了多首作品,例如她的古筝协奏曲、唢呐协奏曲、笙协奏曲,以及为古琴、琵琶、笛子、箫、管子、阮、二胡而作的几首室内乐。她的民乐作品由演奏家胡志厚、郭雅志、张强、周懿、缪宜民、王磊、张申申、王国伟、陈悦、黄梅、王哲、王逸心等演奏。



1747027931236563.jpg

克里斯蒂娜·布伊 


小提琴家克里斯蒂娜·布伊的演奏被《纽约时报》誉为"臻于至美"。她最新斩获沃尔多·梅奥国际小提琴比赛桂冠,并由此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完成协奏曲职业首演。作为独奏家,她曾与多伦多小交响乐团、格林威治交响乐团、卡尤加室内乐团、萨利纳交响乐团、两河交响乐团、群山交响乐团、维也纳东克艺术家乐团以及挪威卑尔根交响乐团等知名乐团合作。其重要演出包括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洛克菲勒大厦午间三重奏音乐会系列、默金音乐厅、奥地利埃斯特哈齐宫、温尼伯大师系列音乐会、蒙特利尔室内音乐节以及加拿大“尖塔之下”音乐节等。

2014年6月,她应蒙特利尔爵士芭蕾舞团特邀,为爱德华王子岛建岛150周年庆典创作小提琴独奏曲,并全程参与全部八场演出。其首张个人专辑将于今年发行,内含原创作品《奥菲斯冥界嬉游记》全球首录。她的作品曾通过WGBH波士顿公共电台与WMHT纽约教育电台联播,同步推送至PBS电视网。克里斯蒂娜现任奥尔巴尼交响乐团首席、卡尤加室内乐团首席,并将于秋季履新罗格斯大学梅森·格罗斯艺术学院小提琴助理教授一职。她目前使用的是一把1790年洛伦佐·斯托里奥尼名琴,由一位收藏家慷慨赞助。



26573677777.jpg

陈仰平

 

现为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学术交流部主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 Lei Lab 科研团队成员,香港作曲家联会理事,粤港澳高校创意艺术联盟创盟委员,香港赛马会音乐及舞蹈基金得奖者协会执行委员,以及香港艺术发展局审批员。

生于香港,2017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哲学博士,主修音乐创作。期间师随著名美籍华裔作曲家,普立兹提名奖和格文美尔作曲奖得主梁雷教授。留美前就读于香港圣文德书院、香港浸会大学和香港演艺学院,并接受黄日照先生、Christopher Coleman 博士、罗永晖教授及麦伟铸教授指导。曾连续获得由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2010),香港赛马会音乐及舞蹈信托基金(2011)颁授的奖学金,在2011年及2020年更获得由亚洲文化协会 Asian Cultural Council 颁授的艺术赞助。陈仰平曾获美国拉霍亚交响乐团(La Jolla Symphony Orchestra)所颁发的Thomas Nee 年度委约奖(2015),并根据香港著名诗人也斯的诗创作管弦乐作品《乐海崖的月亮》。该作品同时获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波兰举行的第63届「国际作曲家论坛」 的代表作品。陈仰平还在2010年获邀成为德国 「塔木士达国际现代音乐营」当代乐团计划的青年作曲家,跟美国芝加哥的 Dal Niente 乐团合作,该作品更于次年入选上海音乐学院第三屇百川奖决赛。



3673673688888.jpg

琼·塔尔 


琼·托尔是当代美国乐坛最具影响力的在世作曲家之一。在逾五十载的艺术生涯中,她以作曲家、演奏家、指挥家及教育家的多重身份,为美国音乐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她曾受委约为多个知名室内乐组合、独奏家和交响乐团创作曲目,包括艾默生弦乐四重奏、东京弦乐四重奏、缪尔弦乐四重奏等顶尖室内乐团,以及伊芙琳·格伦妮、卡洛尔·温森、戴维·希夫林与约翰·布朗宁等独奏家,还有芝加哥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圣路易斯交响乐团、匹兹堡交响乐团及华盛顿国家交响乐团等知名交响乐团。

1990年,托尔以管弦乐《银梯》荣膺格文美尔作曲奖,成为该国际大奖首位女性得主。她获选福特汽车“美国制造”计划首位委约作曲家,该项目集结全美65支交响乐团联合委创。纳什维尔交响乐团在指挥大师莱纳德·斯拉特金执棒下,为拿索斯唱片录制了《美国制造》《鼓乐》及《乐队协奏曲》,这张销量冠军唱片斩获2008年格莱美最佳当代古典作曲、最佳古典专辑和最佳管弦乐演奏三大奖项。其传世之作《致非凡女性的号角》迄今已被全球逾500个乐团演绎。托尔自1972年执教至今,现任巴德学院阿舍·埃德尔曼音乐讲席教授,其作品由美国联合音乐出版社独家出版。



作品简介 / Program Notes

 

卡罗琳·肖《平面与立面》(2015)                             

《平面与立面》这一标题源自建筑制图的两种基本投影法——正交投影的“鸟瞰视角”(平面图),以及着重装饰细节的侧视图(立面图)。这种二元对立也是对人生历程的微妙隐喻:实际旅途与成果常与最初设想大相径庭(或许更“立体”)。2014-2015年间,我有幸担任敦巴顿橡树园首任驻园音乐家。本作品通过音乐探索这座庄园不同区域的景致,以及我在特定空间中的个人体验。每个乐章皆以简练的固定低音为基础,各自承载不同的音乐理念与性格特征。


龚晓婷  弦乐四重奏《东风入韻》(2025)

东风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被用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和生机勃发的气象;韻则指的是诗词的音韵美。这部作品表达了春天的和煦与韵律,寓意着生命的新生和希望的萌发。此作品献给我的父亲——一位笔耕不辍讴歌美好的作曲家。


赛斯·格罗斯汉德勒《弦乐四重奏舞曲》 (2024)                   

《弦乐四重奏舞曲》是由五个短乐章组成的套曲,包括前奏曲、帕萨卡利亚、库朗特舞曲、小步舞曲与里戈东舞曲。创作初衷是谱写一组具有巴洛克神韵且整体呈现法国风格的舞曲乐章。各乐章的巴洛克式标题是在创作完成后追加的,乐章的最终排序也是在作曲临近尾声时才确定。尽管如此,以活泼的拨奏为主的里戈东舞曲从一开始就被设定为终曲。该作于2024年11月在纽约州比肯市首演后,作曲家对里戈东舞曲进行了修订,将前奏曲的变奏再现段作为中段插入。


李昕艳 弦乐四重奏《桃花源记》 (2017)  

本作品为弦乐四重奏而作,灵感源自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于公元421年创作的《桃花源记》。故事讲述一位渔人偶然沿溪行舟,误入桃花林深处,发现与世隔绝的乐土——桃花源。当地村民淳朴热情,渔人于此度过了一段怡然自得的时光。短暂停留后,渔人辞别归家,而后再度寻访时却迷途难返,唯留对这片世外桃源的无限怅惘与向往。在这首弦乐四重奏中,我运用了大量滑音构成的华彩式乐句来表现渔人与村中长者的对话;带滑音的拨奏在诙谐中融入了中国古韵。


克里斯蒂娜·布伊《灵魂》 (2024)                            

尤利西斯弦乐四重奏成员克里斯蒂娜·布伊创作的《灵魂》旨在唤起听众的情感,让每个人都能在聆听时刻感知内心最本真的情感需求。创作灵感涌现时,克里斯蒂娜正漫步于曼哈顿哈德逊河畔,她沉思着如何带着深刻的感悟与觉知,去体验生活、领会生命的各种维度。这部作品将引领听众开启属于自己的心灵之旅。


陈仰平  弦乐四重奏-音响雕刻《距离的赋格》(2025)                 

赋格曲的精髓在于各个声部之间互动的对话和线性舞蹈动作的错综复杂关系。在创作这首弦乐四重奏时,作曲家试图构建一种全新的声音結构,以重新编配并重构这一所蕴含古老而充满智慧的赋格音乐中激动人心之处。本作品的作曲技巧“音响版画(或称音响雕刻)”贯穿了整个重新编配的过程。与重新编配现有作品的常规概念和实践不同,音高和节奏参数(更不用说和声)并非直接用作重新编配的材料。在这首弦乐四重奏中,从巴赫原作赋格曲的四个声部中提取的两个声音参数——旋律运动(上/下)和音程数据(半音数)——作为重新编配的基本音乐素材。弓法位置的不断变化和频谱内容的交换,为这首作品营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声音距离的听觉视角。


琼·塔尔《狂野之夏》 (2017)                            

《狂野之夏》由贾斯珀弦乐四重奏委约创作,是四位作曲家共同完成的“四季”组曲组成部分。关于夏天的初忆,总让我想起年少求学时光。那时的我是个十足的狂野少女,执着地追逐着舞会、派对和心仪的男孩。这般追求带着近乎焦虑的狂热,甚至让人担心能否真正尽兴。作品在躁动的狂野能量与舒缓的冥想时刻间交替——犹如海滩上那段喘息与复苏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