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现代邦乐音乐会
2025年5月17日/周六 19:30
中央音乐学院 演奏厅
日本洗足学园音乐大学现代邦乐室内乐团
曲目
虞鹏飞 《凉风秋月》(2025) 6’
笙:郑杨 二胡:李仓枭
神如道 《无住心曲》(1980) 9’
尺八:神令
八桥检校 《乱》(1614-1685) 6’
日本箏:吉原 佐知子
《津轻民》 5’
三味线:染谷 美里
白 超 《残月》(2025) 6’
尺八:神令 笙:郑杨 大提琴:藤村俊介
——————中场休息——————
黛敏郎 《文乐》(1960) 9’
大提琴:藤村俊介
郑 阳 《大漠幻影》(2025) 6’
三味线:染谷 美里 大提琴:藤村俊介 笙:郑杨
松尾祐孝 《美丽的都市III 》(2025) 10’
尺八:神令 十七弦:吉原 佐知子
梁 楠 《言传》(2025) 6’
日本筝:吉原 佐知子 笙:郑杨 大提琴:藤村俊介
松尾祐孝 《摇曳之时II》(2025) 15’
尺八:神令 三味线:染谷 美里
日本筝&十七弦:吉原 佐知子 大提琴:藤村俊介
乐团介绍 / Introduction
日本洗足学园现代邦乐室内乐团
洗足学园现代邦乐室内乐团融合东西方音乐传统,致力于探索民族器乐的当代表达。乐团由日本的尺八、筝、津轻三味线演奏家及中国的二胡、笙演奏家组成,并特邀大提琴演奏家加盟,呈现多元化的音色。乐团演奏的曲目涵盖中日传统与现代作品,展现中日传统器乐的交融与创新。乐团特邀大提琴演奏家的加入,使其演奏语言兼具东西方特色,为邦乐注入新的生命力。洗足学园现代邦乐室内乐团致力于邦乐器的现代化创作与演绎,推动邦乐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并通过跨文化的音乐探索,打破文化和时间的界限,为传统音乐注入新的活力。
作曲家介绍 / Composers
按节目顺序排列
虞鹏飞
青年作曲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作曲教师。他的音乐创作风格尤其关注个体秉性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的音乐表达。近年来,虞鹏飞的作品受到广泛的接受与好评,并受到国内外诸多音乐节和知名演出团体委约。其创作的部分作品已由中外知名出版社录制发行为唱片并出版乐谱,包括由NAXOS公司出版发行的钢琴作品《故乡的原野》、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乐谱的室内乐作品《敲月银匠》(由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计划”与中央音乐学院211工程项目资助)等。
神如道
神如道(じん にょどう)(1891-1966),日本尺八演奏家,出生于青森县弘前市,原名神久雄。作为古典本曲的重要集大成者,他以《无住心曲》《大和乐》等作品而广为人知。14岁起学习笹根派尺八锦风流,同时也通过自学掌握了多种外曲。神如道于1938年创立如道会,致力于尺八教学及古典本曲的搜集整理,足迹遍及日本各地。
八桥检校
八桥检校是江户时代初期的盲人筝曲家,也是八桥流的创始人。据说他生活于1614年至1685年左右,创作了《六段调》在内的许多名曲。他学习了三味线和筝的演奏技法,并以演奏家身份成名,是确立筝作为独奏乐器地位的重要人物。
白超
青年作曲家,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德国汉诺威国立高等音乐戏剧传媒大学博士。其作品在欧洲、日本等世界范围内广泛演出,并多次参加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海当代音乐节、东盟音乐周、泰国国际音乐节。
白超于2014年在德国汉诺威成功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2019年民族管弦乐作品《天之音-云之响》在西安首演并获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项目支持,同年创作的钢琴独奏作品《秦风随想》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音乐季首演。
2023年受中央音乐学院阮族乐团委约的《寻·古音》亮相北京现代音乐节;2024年经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院士推荐,接受日本洗足学园音乐大学委约创作的交响诗《边走边唱》在东京川崎全球首演。同年10月入选四川音乐学院“三星推”计划,新作将于2025年10月在成都首演;11月大型室内乐《静默之源》在上海当代音乐节首演;12月非遗主题作品《三秦·天下》在广西艺术学院羊角编钟新年音乐会亮相。2025年将参与创作辽宁省委宣传部等联合委约的交响曲《雷锋》,4月为莫斯科Mosce室内乐团创作《苍茫大地》,5月《边走边唱》由中国浙江交响乐团于国内首演。
黛敏郎
黛敏郎(まゆずみ としろう(1929-1997),日本作曲家,是战后日本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还曾担任东京艺术大学作曲系讲师,致力于培养后进人才。
郑阳
青年作曲家,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著名作曲家秦文琛教授,并得到中国音协主席叶小纲院士的指导与支持。现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原军艺)副教授,是国防大学首届“名师名家工程”青年英才。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理事,北京现代音乐节学术主任。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嘉奖”5次。
郑阳担任2016年G20国际峰会、2017年金砖国际峰会、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等国际国内重大文艺创演活动的音乐主创。
作品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时代交响计划”(5项)、国家艺术基金(4项)、中国文联艺术基金、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军事文艺重点选题”、“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交响乐作品回顾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交响乐作品展演”、中宣部和国家文旅部全国优秀作品展演(4项)、“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2项)、中宣部重点出版物选题(2项)、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
郑阳的作品荣获“美国巴洛基金国际作曲比赛”冠军大奖,并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全国交响乐作品比赛”、“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当代歌曲创作精品工程——特别贡献原创作品”评选、中国文联与中国音协“礼赞新时代”等国内外作曲比赛中斩获重要奖项。
郑阳曾接受国内外各类重要机构、乐团和著名音乐节的大量委约创作,并在世界范围广泛公演,均获很高评价。
松尾祐孝
松尾祐孝的创作风格多样,涵盖管弦乐作品、日本传统乐器作品及电子音乐等多个领域。他同时也积极担任指挥,参与各类当代音乐节及相关活动。曾担任《ISCM世界音乐之日2001横滨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等,策划并制作了多种音乐项目。同时积极推动包括“音乐创作”等在内的音乐教育项目。近年来,积极参与与木文化、邦乐器以及现代音乐创作相关的国际合作。
1984 年完成东京艺术大学研究生院硕士课程。1985 年获日法现代音乐作曲比赛特别奖。1988 年获 ACL(亚洲作曲家联盟)青年作曲奖第一名。1992 年作品入选ISCM(国际现代音乐协会)世界音乐之日华沙大会。1994 年,其代表作《音之领域第一番——为尺八与管弦乐而作》在东京爱乐乐团欧洲巡演中备受好评,自此积极投入日本传统乐器相关创作。
目前,他担任日本现代音乐协会理事兼宣传室主任、公益财团法人日本音乐教育文化振兴会理事、日本AI音乐学会会长、一般社团法人日本木文化学会代表理事等职务。
梁楠
青年作曲家,留德博士,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上海当代音乐节总监助理(前音乐周副总监);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晨光学者,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中国音协作曲与作曲理论学会会员。先后获得作曲专业学士(上海音乐学院),双硕士(上海音乐学院、德国汉堡音乐戏剧学院)和博士(德国汉诺威音乐戏剧和媒体学院)学位,师从尹明五教授、陈晓勇教授和Oliver Schneller教授。
梁楠曾连续五次受邀担任国家大剧院(第四——八期)“青年作曲家计划”评委。曾获 “2010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原创大提琴作品比赛”一等奖,“2008第四届‘东亚国际作曲比赛’”二等奖(第一名,一等奖空缺)等多项国内外作曲比赛奖项。
“梁楠的音乐有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十分令人喜爱。”《纽约时报》这样评论他的作品。他以接受单位、独奏家及演出团体的委托创作为主,其中包括美国“FOCUS! Festival”国际音乐节、波兰‘Poznan Musical Spring’国际音乐节、德国卡尔斯鲁厄‘ZKM’国际电子音乐节、德国汉诺威‘Akkordeonfest’音乐节、上海当代音乐周等数十个国际音乐节。其作品在世界各地,其中包括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德国、奥地利、俄罗斯、捷克、爱沙尼亚、日本、以及国内北京现代音乐节、杭州现代音乐节、中国-东盟音乐周等核心音乐节被频繁上演。
演员介绍/Performers
筝&十七紘:吉原 佐知子
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邦乐科生田流筝曲专业,现为日本三曲协会、生田流协会、森之会及相生之会(あいおいの会)成员。
尺八:神令
祖父是尺八大师神如道,毕业于东京艺大邦乐科,现任琴古流协会常任理事。
大提琴:藤村俊介
毕业于桐朋学园音乐大学,师从安田谦一郎等,获第58届日本音乐大赛二等奖,现为演奏家兼大学教师。
三味线:染谷 美里
毕业于洗足学园音乐大学,师从山中信人等,津轻三味线世界大会冠军,现为演奏家兼教师。
特邀演奏家简介/Introduction to Special Invited Performers
笙:郑杨
北京民族乐团青年笙演奏家,国家三级演奏员,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博士研究生,师从杨守成、陈新凤教授。
二胡:李仓枭
中央音乐学院二胡博士,师从著名演奏家于红梅教授。现为四川音乐学院引进人才,29岁即成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是业界最年轻副教授之一。荣获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两届文华艺术院校奖最高演奏奖,教育部“BOB拔尖创新人才”,为成都城市音乐厅签约艺术家、上海戏剧学院附中特聘讲师。
作品简介 / Program Notes
虞鹏飞《凉风秋月》(2025)
粤曲名作《客途秋恨》最早是清代文人缪艮(号莲仙)所作的说唱曲词,成书于嘉庆年间。在清末民初经粤剧名伶白驹荣等人重新编曲并搬上舞台,开篇名句有:“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情绪,好比度日如年……”既古典婉约,又有市井生活的悲欢离合。
《凉风秋月》以此为主题,使用二胡与笙这两件古老的中国乐器,通过今人的音乐手段描绘《客途秋恨》中的秋景与情感来起兴,以无词的秋夜独白继承了广府文化中“以悲为美”的审美传统,表达人性之美。
神如道《无住心曲》(1980)
神如道的作品是古典尺八音乐的集大成之作,他将其称为“生曲”(shokyoku),表达了“音乐是通过人,从宇宙万物中自然诞生”的理念。曲名《无住心曲》出自《金刚经》中的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首曲子充分运用了古典尺八音乐的技巧。
八桥检校《乱》(1614-1685)
《乱》是江户时代创作的少数古典器乐曲之一,属于“段物”(danmono)的一种。“段物”是为琴(箏)创作的器乐曲,每一段通常有52拍(以现代的计算方式为104拍),节奏会随着段落的推进逐渐加快。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六段之调》。然而,正如其名,《乱》在每一段的拍数上都不规则,节奏也会不时地发生变化。这种不规则性正是这首曲子引人入胜的魅力所在。
《津轻民谣》
这首曲子是青森县津轻地区“五大民谣”之一。最初,这首曲子的重点在于演唱,三味线只是作为伴奏使用。然而近年来,三味线常常成为演奏的主角,作品也经常以独奏形式呈现。演奏者以快速的节奏进行即兴演奏,展现出其技巧与个性。
白超《残月》(2025)
本曲受苏轼《水调歌头》中的绝世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启发创作而成。全曲以“残月”为意象,描绘夜幕将尽、晨曦未至之际的幽微光影,营造出静谧而富有诗意的音乐氛围。通过传统乐器的独特音色,展现出朦胧月色下的深沉思绪,使音乐在虚实交错之间流露出细腻而悠远的情感。作品中,尺八低回吟咏,仿若微风拂过夜色,笙的清澈音韵则宛如月光洒落水面,映照出时光流逝的痕迹,大提琴如月下醉酒般的洒脱写意。其不仅描绘了残月西沉的静美景象,更蕴含对时间、记忆与情感的深邃思考,使听者在淡雅悠远的旋律中感受余韵无穷的意境之美。
黛敏郎《文乐》(1960)
1958年,黛敏郎创作了《涅槃交响曲》。随后,他在1960年完成了《曼荼罗交响曲》,1962年创作了《舞乐》。这些作品展现了他逐渐摆脱西方学院派的影响,并深入凝视佛教及日本传统文化的创作轨迹。《文乐》便是在这一背景下于1960年诞生的作品。
本曲开篇模仿太棹三味线的调弦旋律,通过强烈的拨弦、开放弦与同音弦的重叠,以及巴托克拨弦等技法,营造出独特的音响效果。同时,曲中运用了滑音与滑奏、左手拨弦等丰富的演奏技巧,使其展现出类似“指弹”的效果,并逐步引出净瑠璃的叙述风格。
在音乐发展过程中,“太夫”的叙述部分以运弓演奏的方式深情吟诵。而后,进入节奏化的太棹旋律,以快速的”近琴桥奏法”营造出急促激昂的说唱风格。弓弦与拨弦交替对话,层层推进,直至达到高潮。
正如黛敏郎在《涅槃交响曲》中以先锋技法再现梵钟的“钟学”,《文乐》也在传统与前卫的交汇中,以独奏大提琴展现了日本净瑠璃音乐的独特意境,即使在今日聆听,依然带来耳目一新的震撼。
郑阳《大漠幻影》(2025)
新疆的沙漠苍茫辽阔、风沙流转、光影幻变、神秘莫测。
作曲家巧妙融合三味线、大提琴与笙的独特音色,在张力与柔美之间构筑出富有层次的画面感,使听众仿佛身临其境于沙漠深处,感受风之低吟、驼铃回响,以及幻影浮现又消散的诗意瞬间。
在作品《大漠幻影》中,三味线以激烈而富有颗粒感的灵动拨奏效果,生动展现出大漠粗犷而富有韵律的生命力;大提琴以深沉而悠远的线条感勾勒出沙丘起伏与岁月流转的蜿蜒轨迹;笙的空灵气韵则宛若空中飘渺的风姿,营造出朦胧而神秘的幻境。
三种乐器交织共鸣,不仅展现了大漠的寥阔壮丽,也挖掘出其中所蕴藏的动人记忆与精神力量,更传达出对于时间、自然与人文情怀的深邃思考与感悟。
松尾祐孝《美丽的都市III)》(2025)
《美丽的都市 III》是应广岛活跃的箏演奏家Kitagaiuchi Shukyou之委嘱而创作的作品,于1996年在她的独奏音乐会上首演,尺八演奏家三桥貴風担任合作演出。这首作品是松尾祐孝于1993年为东京爱乐交响乐团创作《PHONOSPHERE I——为尺八与管弦乐团而作》之后不久写成的。该作品在1994年欧洲巡演期间也获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在这样的背景下,松尾祐孝开始快速地接触并深入日本传统乐器的世界。
在创作中,松尾祐孝特别关注了长短尺八的音色特性,以及它们与低音箏(十七弦)之间的融合与对比。曲名所蕴含的是一个宁静古都中的幻想世界里回响着的音乐意象。整首作品以如梦似幻、漂浮于空间的音乐构思展开,逐步发展至热烈的高潮,最后又回归到最初的宁静之中。
梁楠《言传》(2025)
作品以作曲家独特的音乐语言,编织乐器间的对话,将市井絮语淬炼为文明哲思。通过乐器间声音层次的叠合交错,表现市井闲聊与千年文脉在旋律中的交织——既像老人讲古时的慢条斯理,又似孩童学舌的活泼叠词,在呢喃与回响间,最终化作跨越山海的共鸣。
松尾祐孝《摇曳之时II》(2025)
在聆听这首作品时,请各位不妨花些时间,去感受其音乐推进的过程。作品体现了松尾祐孝个人的一个音乐理念:音乐的三要素并不一定是“旋律、节奏与和声”,而是更根本的“声音、时间,以及人类将声音识别为音乐的能力”。
作曲家希望大家能从本作品的发展之中,感受到日本传统音乐所特有的时间感。例如,那些“无声”的停顿,并不是“空无”或“放松”,而是“充满张力的真空状态中的时空”。这种独特的时间体验,正是我想通过此作与大家分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