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室内乐作品音乐会
2024年5月10日/周五19:30
中央音乐学院 演奏厅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乐团
指挥:胡咏言
曲目:
《蔓萝》
叶小纲
《秋兴八首·其一》
金平
《梨花落》
吴欣宜
《遥音夜曲》
Paulo Brito
《莲花微笑》
虞鹏飞
《四不像》
高平
《醉舞金刚》
邹航
《武》
李子傲
《凤舞》
陈永华
作曲家介绍
按节目顺序排列
叶小纲
叶小纲,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创院院长、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音乐教育家。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英国北方皇家音乐学院国际作曲主席、上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星海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乌克兰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名誉教授、天津茱莉亚学院顾问,北京现代音乐节、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青岛海洋国际音乐季、“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音乐季艺术总监,以及哈尔滨音乐比赛艺委会主任。他是中宣部首届“四个一批”人才入选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叶小纲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是中国当代音乐领域的领军和代表人物。
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交响乐、室内乐、歌剧、舞剧、影视音乐等多体裁的大量音乐作品。其代表作有《英雄颂》《地平线》《最后的乐园》《大地之歌》《喜马拉雅之光》《青芒果香》《峨眉》《鲁迅》《英雄》《美丽乡村》《林泉》《羊卓雍错》《深圳故事》《澳门新娘》《永乐》等。其影视音乐《玉观音》《大国崛起》等广受好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全球共计有30亿观众聆听由郎朗演奏,叶小钢创作的钢琴协奏曲《星光》。从1995年起,他的作品被世界著名的音乐出版公司Schott所出版和代理。
其作品在世界各地被众多乐团广泛演出,包括纽约爱乐、费城交响乐团、底特律交响乐团、克利夫兰交响乐团、英国皇家爱乐乐团、皇家苏格兰国家管弦乐团、爱尔兰国家交响乐团、新西兰交响乐团、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班贝格交响乐团、慕尼黑爱乐、汉堡爱乐、赫尔辛基爱乐乐团、意大利斯卡拉爱乐乐团、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东京交响乐团、新日本爱乐、新加坡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澳门乐团、中国爱乐、中国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以及国内外众多其他乐团。其作品曾在香港国际艺术节、澳门艺术节、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海当代音乐周、德国萨尔州艺术节、波兰华沙之秋国际现代音乐节、罗马尼亚乔治·恩斯库音乐节等众多国内外音乐节和艺术节上演出。
叶小纲曾在美国纽约林肯中心、德国柏林、萨布吕肯和慕尼黑、英国伦敦、爱丁堡和格拉斯哥、俄罗斯莫斯科、印度加尔各答、哥斯达黎加圣何塞、秘鲁利马、法国南特、爱尔兰都柏林等地分别举办《中国故事》专场音乐会,演出获得极大成功,为中国当代音乐在国际上的展示和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叶小纲荣获过众多国内外奖项和荣誉,包括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音乐奖”、中国音乐家协会“金钟奖”一等奖、2012年美国古根海姆基金作曲家大奖、2013年第二届“中华艺文奖”等。其电影音乐《惊涛骇浪》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音乐奖”,《刮痧》《太行山上》和《开罗宣言》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音乐奖”,《人约黄昏》获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音乐奖”。叶小钢本人还获得过上海国际电影节颁发的“杰出电影音乐贡献奖”。
在担任全国政协常委期间,叶小纲一直为音乐普及、全国范围的美育教育呼吁,敦促国家加大对艺术的投入。他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尤其是促进中德两国之间的音乐交流,加强国际音乐版权保护等问题上,向政府提出了众多议案。他曾多次在全国性会议上做重点发言,强调保护知识版权的重要意义。在他的大力有效的推动下,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国际知识版权在中国的保护工作有了很大的推进。
金平
金平,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副院长(科研)、作曲理论学术和学部主任。2008年回国之前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终身教授、作曲和音乐理论学科主任,回国后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
金平的作品多次受到国内外著名交响乐团、室内乐团和艺术机构的委约及演出。他曾获中国首次举办的艺术歌曲比赛一等奖,金钟奖民乐作品创作奖,六重奏获纽约州艺术委员会颁发的个人项目最高奖。
金平曾任美国新音乐协会主席,上海音乐学院高峰高原柔性专家。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研究员,国际计算机音乐协会理事。
吴欣宜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博士三年级学生。曾先后师从朱琳教授、周娟教授、李滨扬教授和贾国平教授。现师从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创院院长叶小纲教授。
2016年留学于德国吕贝克音乐学院,师从于Dieter Mark教授。留学期间,多部委约作品成功在德国上演,并获得一致好评。2019年,在德国成功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并于同年获得德国硕士学位。2023年,论文《音高的双线展开与结构的双重性——叶小纲<喜马拉雅之光>音乐分析》入选“碰撞与交汇:第三届全球视野下的中国音乐当代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做参会发言。同年参加浙江音乐学院歌剧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作品《深蓝》入选第一届光明室内乐音乐节。
曾多次为国家重大外事活动进行音乐创编。
保罗·布里托
保罗·布里托是武满彻作曲奖第一名获得者。他曾作为作曲家和钢琴家在Royaumont音乐节、卫武营国际音乐节、里斯本音乐学院作曲周、上海音乐学院当代音乐周、多伦多大学新音乐节等国际舞台展演。他的作品曾被Linea、Ars Nova、Recherche、Avanti室内乐团和东京爱乐乐团等乐团演奏过。曾获多伦多大学的作曲博士学位、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学士学位。现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同行评审期刊《亚洲音乐》、《俄罗斯评论》、《译丛》和《民俗》。
虞鹏飞
虞鹏飞,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作曲教师。本科、研究生均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他的音乐风格根植于传统和当代在意蕴与技巧中的碰撞,尤其关注个体秉性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的音乐表达。
近年来,虞鹏飞的作品受到广泛的接受与好评,并受到国内外诸多音乐节和知名演出团体委约并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其创作的部分作品已由中外知名出版社录制发行唱片和出版乐谱,包括由NAXOS公司出版发行的钢琴作品《故乡的原野》、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乐谱的室内乐作品《敲月银匠》(由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计划”与中央音乐学院211工程项目资助),等。
高平
高平,作曲家、钢琴家,生于成都。90年代留学美国,获得钢琴硕士、作曲博士学位。
他受诸多世界音乐名家及团体的委约写作并得到广泛的表演。作品曾在阿斯本、德累斯顿、惠灵顿等国际音乐节及卡内基、林肯中心、巴黎的科尔托、圣彼得堡爱乐、国家大剧院等著名音乐厅上演。
高平的作品专辑《说书人—作曲家肖像》《钢琴五重奏-梅兰竹菊》由Naxos公司全球发行,获报界大量好评。他的许多作品也出现在雅马哈、Atoll、Vermes、和Rattle等唱片公司的出品中。
近年来,中国唱片总司出版、上海音乐出版社、人民音乐音像出版社分别出版《窗外—高平钢琴作品选集》、《钢琴协奏曲No.1》、《清风-高平民族室内乐作品专辑》。自2020年起,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其钢琴曲集《窗外》、《杂感》、声乐套曲《旋律遗弃》。人民音乐出版社于2022年初推出其钢琴作品《秋池》单行本。
2016年初,受木心美术馆馆长、艺术家陈丹青先生之托,高平开启整理与创编木心先生音乐遗稿工作,并于同年末在乌镇大剧院举行“木心音乐首演音乐会”。
高平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作曲教授。他曾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音乐学院。高平受邀任新西兰惠灵顿交响乐团(Orchestra Wellington) 2018音乐季驻团作曲家。
邹航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创作委员会委员。
其作品曾获荷兰“格地姆斯国际作曲大赛”年度唯一大奖、 第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作品最佳作曲奖、第十届和第十二届 “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当代歌曲创作精品工程——“听见中国听见你”2021年度特别贡献原创作品、第九届“广东省艺术节”金奖、“台湾省交响乐团第六届徵曲比赛”佳作奖等荣誉。他的作品还曾入选中国文化旅游部“国家艺术基金”(2019、2022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中国音乐家协会“礼赞新时代”原创优秀交响作品展演、中国音乐家协会与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交响乐作品回顾展演”、中国文化旅游部“时代交响——中国交响音乐作品创作扶持计划”(2019、2020、2022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20年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资助项目、人民音乐出版社《新时代中国交响作品原创精粹》合辑等国家级项目。他还曾参与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的音乐创作。
邹航个人作品已在欧、美、亚、大洋洲30多个国家上演,其中包括:新西兰国家艺术节、澳大利亚奥克兰和布里斯班音乐节、北京现代音乐节、中国东盟音乐周等国际音乐节,以及德国柏林爱乐音乐厅、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歌剧厅、美国林肯艺术中心弗雷德里克·罗斯音乐厅、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堂、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乔丹音乐厅、中国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北京中山音乐堂等著名音乐场所。
李子傲
青年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在读硕士研究生,曾以专业第一名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师从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创院院长叶小纲教授。2023年获得本校免试资格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主要作品有:交响乐《奔流》(入选中国文联“礼赞新时代”优秀交响作品展演并于国家大剧院首演)、《生长》(入选2023北京现代音乐节并于北京音乐厅首演)与室内乐《湘绣》、室内乐歌剧《阳羡书生》(入选“第四届杭州现代音乐节”)中国管弦乐《岭南彩韵》(2023“‘南粤新声’广东音乐新经典工程”中国(民族)管弦乐、室内乐作品征集活动优秀作品)等。在作曲上曾获意大利纪念“G·拉奇蒂”国际作曲比赛一等奖、加拿大洛基山音乐比赛作曲家进阶组一等奖、“艺创奖”国际歌剧作曲比赛二等奖等国内外作曲比赛奖项。在钢琴演奏上曾获新加坡国际钢琴比赛青年组二等奖与普罗科菲耶夫专题演奏组第一名、韩中钢琴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等奖项。
陈永华
陈永华,太平绅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副院长(教育),作曲家。陈教授是香港管弦乐团首位驻团作曲家,他创作了十首交响曲,及超过二百多首为中国和西方,包括为日、韩乐器写成的管弦乐曲、室内乐、合唱、儿歌等。十首交响曲中,七首交响曲的CD由雨果制作有限公司出版,俄罗斯及香港(中国)的乐团灌录。第五交响曲《三国》及第六交响曲《九州同》的乐谱及CD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他曾获美国“国际双簧协会作曲比赛”一等奖、日本“入野义朗纪念奖”及国内的多个奖项,他的作品曾在三十多个国家发表,他被列入“葛洛夫音乐百科全书”线上版及“牛津音乐线上资料库”并于2000年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委任为太平绅士。
陈教授自1995年出任香港圣乐团(1956年成立)音乐总监,经常带领合唱团作定期演出及旅游演出。他亦曾指挥上海、北京、深圳、澳门(中国)、韩国光州的乐队,与香港管弦乐团、香港小交响乐团、香港中乐团、香港弦乐团等。2017年指挥香港圣乐团及旧金山的弦乐团连同四位香港的中乐手,在旧金山Herbst Theatre及洛杉矶的Walt Disney Concert Hall演出他的第八合唱交响曲《苍茫大地》。2019年带领香港圣乐团及温哥华圣乐团,到加拿大多伦多与当地乐队首演他的第九交响曲《仁爱大同》。2022年7月他的第十交响曲《春秋》在他的个人作品音乐会(共2场)上由香港中乐团首演。2009年获邀成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
作品简介
叶小纲 《蔓萝》
《蔓萝》作于2006年7月,是作曲家应美国芝加哥现代乐团的委约而作的。该作品写作时用了异常的方法,总谱分了四次以上的时间,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将部分乐谱传给了美国,这样作曲家有了与演奏家交流的空间,而且听众也听到了创作的全过程。
蔓萝是中国南方的一种常见的美丽且致幻的植物。在这首作品当中,作曲家通过交替使用平静和激烈的音乐段落,将植物的外在美与强烈的内在美并置。
《蔓萝》是作曲家“东南亚植物系列”中的一首。这些作品表达了作曲家心中对热带雨林中神秘氛围的偏爱与憧憬。
金平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于公元766年寄居四川夔州时写下了《秋兴八首》这组七言律诗,诗中表达了杜甫思念长安,感慨国事的心情。《秋兴八首》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高峰,在语法和声韵的使用方面有开创性的探索,把音韵以及多种语言层次之间结构的呼应与诗的语意内容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我这首为十二位演奏家而创作的同名作品是受了《秋兴八首》的启发。在这首作品中,我一方面希望表现出杜甫诗中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像杜甫那样在创作的手法方面,在音乐中重新思考对称、重叠、对比、重音等元素的作用,并在使用时赋予它们不同的意义,以探索一种新的音乐表现方式,最终能使音乐的内容和技术手法完美结合。
《秋兴八首》第一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吴欣宜 《梨花落》
梨花,象征着纯洁、纯净。
作曲家意图将琵琶这一中国传统乐器的特质及其独特的器乐性格辐射至其他西洋乐器上,使所有乐器融为一体并化为一把琵琶,以此来统一音响形态和音乐性格。
保罗·布里托 《遥音夜曲》
古斯塔夫-马勒(Gustav Mahler)在其《大地之歌》中体现了音乐中的 "挽歌 "理念,并将想象中遥远而诗意的中国赋予了独特的表现形式。作为乐曲中唯一的中国乐器,琵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马勒在其声乐交响曲中使用的曼陀林的 "真品"。乐曲的标题--葡萄牙语中的 "告别"--既指马勒,也指个人的离别和失落经历。
虞鹏飞 《莲花微笑》
莲花微笑,喻指佛教形象中,人物的微笑与自然景物的呼应。其中有菩萨的慈悲,和千年来人们的喜怒哀乐。在中国的佛教艺术历史中,有犍陀罗佛像的雄健微笑,有魏晋秀骨清像的飘逸微笑,也有唐代雍容富态的微笑,其艺术品的创作者往往不见得深通教义,而是把所处的世间美融入了精神的世界。这些微笑连接了此世与彼世,以现实世界的美映照了精神世界的升华。
高平 《四不像》
“四不像”是麋鹿的俗称。麋鹿因样子与其他几种牲畜挂像,但又不能妥善安置于其中任何一类,有些种杂而不纯的意思,大概被视为鹿马族群里的“另类”“异端”吧。因此,‘四不像’这个称谓绝非褒义词,常与“不伦不类”等贬词为伍。
我孤陋寡闻,起这标题时竟还不知道麋鹿这个典故,当时只觉得“四不像”这个词很能描述作品的面貌。这是一首中不中、西不西,土不土、洋不洋的东西。独奏者弹琴不像弹琴,唱歌也不像唱歌,常在钢琴里面东摸西弄,还拍拍打打、喊唱吹嘘,实不属“正道”, 不太像话。“四不像”很贴切。
后来查到这个词的出处,而且知道这麋鹿可是极为珍奇的动物,曾经一度濒临灭绝,受关注之程度远胜于它所不像的那四类动物,也算是对过去的屈辱平反昭雪。物以稀为贵啊! 我本来略带自嘲的标题现在倒有了自命不凡的嫌疑,这岂不是更不像话了!
邹航 《醉舞金刚》
“金刚”——藏传佛教中的守护神,其以严肃而狰狞的面目威慑着妖魔。试想,一个由人类通过臆想来塑造的形象,在如此肃穆的神的身上,如果通灵着人性本固有的色彩和情感,人与神之间的融合,醉眼望去,或许有着别样的风情和幽默。
这首作品的灵感和素材来源于西藏的民间传统音乐。该作品已被改编成多个不同编制的版本,现已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匈牙利、俄罗斯、墨西哥、古巴、乌克兰、印度等多个国家上演。
此次演出的是该作品的第9个版本。
李子傲 《武》
“楚庄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说文解字》)。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尚武精神的深邃内涵。它的力量不在于武力的炫耀,而在于对和平的坚定向往。尚武精神不仅仅是对力量的追求,更是对和平的执着。它强调的是通过自我修炼和道德提升,达到内心的强大和外在的平和。因此,作曲家希望通过将传统尚武文化的力量感与古代歌颂武者的诗歌韵律相结合,并融入现代音乐结构之中,批判滥用武力,谴责战争带来的痛苦与毁灭,抒发对和平的向往。
陈永华 《凤舞》
中国传说中的凤凰与古希腊及古埃及的凤凰无论在外型和象徵上都有些不同。在公元前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例如玉及陶器等,已见到用凤首为纹饰。由铜器时代至今,凤凰都是常用的纹饰设计。传统认为凤凰只会出现在太平和快乐的国家。在日本及韩国,凤凰也有很高的地位,例如韩国总统的印章图案就是两隻凤凰。
竖琴约在公元前三千五百年源自近东,而传到各地并作轻微改变。中国的同类乐器箜篌在东汉25-220 AD 时候已十分流行。本曲以凤凰悠閒的伸展肢体开始,然后进入一段稳定节拍的舞步。稍息以后,投入更轻快的舞姿,在高度的喜乐中结束。本曲特为竖琴独奏家孙韵婷及加拿大的Kindred Spirits Orchestra而作,2018年3月在多伦多首演。
指挥
胡咏言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指挥学术和学部主任、乐队管理办公室主任,毕业于耶鲁大学和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师从世界著名指挥家、教育家穆勒教授,获硕士学位。早年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著名指挥家郑小瑛。胡咏言曾任德国北德国家交响乐团首席客席指挥、上海爱乐乐团音乐总监、美国林肯交响乐团(那布拉斯加州)和明尼苏达州德卢斯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和首席指挥等。
他的艺术生涯遍于全世界并和马友友、艾尔曼、卓克曼、芭芭拉亨德克斯、郎朗等众多顶尖音乐家合作。曾客席指挥许多国际著名乐团,如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德意志国家交响乐团、伦敦皇家爱乐乐团等,深受好评。1997年,他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指挥了好莱坞乐团,盛况空前。
胡咏言是中央音乐学院乐队学院创建人、院长和艺术总监(2006-2016)。该学科曾连续获得教育部国家重要学科项目—教育部实训基地,为国家培养重要学科人才作出诸多贡献。
胡咏言曾任耶鲁大学兼职教授和浙江音乐学院教授及乐队总监,并在2018年评为耶鲁大学最杰出兼职教授获耶鲁大学校长奖。2020年11月,由他参与作曲并由上海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扶持的原创交响乐《红楼梦》由上海爱乐乐团在上海首演,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指挥 胡咏言 |
女中音 朱慧玲 |
琵琶 江洋 |
何枢聪 |
斯坦尼斯拉夫·博尼 |
中提琴 彭奥 |
大提琴 |
陈逸秋 |
低音提琴 刘溪 |
长笛 袁龙 |
双簧管 开赛 |
单簧管 衣丞 |
大管 本杰明·莫尔蒙 |
圆号 吴天遐 |
罗伯特·范特 |
小号 刘琛 |
长号 程子宽 |
大号 刘鹤 |
钢琴 张越 |
薛颖佳 |
黄子兰 |
竖琴 黄立雅 |
打击乐 余乐 |
詹纯 |
艺术总监:叶小纲 行政总监:王兆玉 节目总监:朱千峰 演出统筹:毛成华、修斌、郑育彤 宣传统筹:成美玲、王萱、柯寒 行政外联:史润胜、陈倩楹、齐悦、苏虹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是深圳市政府规划建设的“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之一,定位是一所国际化、创新型、世界一流的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学院以培养学术和表演能力兼具的高端人才为目标,创新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国际化音乐人才的本、硕、博培养体系,以全面、科学化的专业设置,力求为每一个渴望在艺术方面深造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方向。学院面向全球招聘,由国际知名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担任学术带头人。2021年4月29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宣布聘任国际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教授为音乐学院创院院长。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目前已开设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本科专业以及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硕士研究生专业。未来将陆续开设舞蹈表演、中国民族器乐表演本科专业;研究生专业将在上述本科专业基础上增设艺术管理、舞蹈表演、中国民族器乐表演等专业方向。学院采用中英文双语授课,并提供包括意大利语和德语在内的小语种课程。学院将秉承大学国际化的氛围、书院制传统、全人教育和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以现代大学管理体制、国际认可的学术水准和教学模式,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选址在深圳市龙岗区国际大学园区内,紧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现校区。项目总用地面积约7.3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2.97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5.98亿元。校区正在如期建设之中,预计今年12月底完成工程项目交付,2025年全面正式投入使用。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将立足深圳、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对音乐艺术类高端人才的需求,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成功经验,借鉴境内外一流院校先进的办学理念。众多海内外专家教授对音乐学院的筹建给予了指导和帮助,学院的建立将填补深圳在音乐艺术领域高等教育的空白,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领域的资源共享及人才交流,为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培养融汇中西音乐文化的大师级音乐艺术人才。